青川的性格:乐观、坚强、不认输
新华网消息(记者 张平锋)4月24日晚上,我和同事正在浙江省援建指挥部的板房内采访,突然听到一阵闷响,同时感到板房一抖,我们条件反射似地奔到板房中间的空地,却发现余震过后,整个青川一片平静,没有一丝喧嚣。
这是同一天发生的第四次余震。来到青川不久,这片饱受地震摧残的山谷又以"颤抖"迎接了我们。曾经多次来过青川的四川分社记者杨迪说,5·12大地震一年来,青川余震不断,已经成为了青川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其中就包括了一次6.4级的余震。
我就这个问题问过当地的一个老百姓,他显得很从容:"习惯了,没什么好怕的,那么大的地震都经历过来了。"
青川县城没有出现大面积倒塌,看起来不如映秀镇的废墟那样惨烈,但这里无处不是震后痕迹。主街上的建筑因为地震巨大的破坏力而出现了扭曲,本来并排的建筑发生了错位,巨大的裂缝让人触目惊心,"站立的废墟"随处可见。盘在青川的山路上,随处可见塌方的痕迹,至于受灾最重的东河口村,汶川大地震中700余村民瞬间被吞噬在百米之深的地下。
即使没有地震,这里的陡峭山谷也不太适合人类居住,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经常给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带来险情。地震肆虐更给青川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然而,前所未有的灾难没有压垮青川人的精神。我们在采访中,每天都能感受到青川人的乐观与坚强。
在枣树村,我们看到两条贴在村民住房上的标语:"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这两条标语体现了枣树村人抗震救灾的精神风貌,曾让前来考察的温家宝总理大为赞赏。
真正置身在这些淳朴村民中间,我们才更真切体会到他们那种不等不靠、自强不息的精神。
村民石光武夫妇都是残疾人,地震毫不留情地摧毁了他们在2006年花光积蓄修好的房子。石光武告诉我们,地震发生后的十几天里,一想到一家人瞬间无家可归,他就忍不住哭,但一想到人活着就好,他就和家人振作起来,从2008年7月初开始建永久性住房。
如今,他们的房子已经盖好,小卖部也重新开张,石光武还添了个孙子。虽然贷了款,但他对未来非常乐观:"我打算自己出去做点零工,娃娃再外出打点工挣点钱,争取一年把钱还上。我虽然只有一只手,但是我背、抱、抬都是没有问题的。"
站在门前的空地上,看到他们一家欢声笑语、其乐融融的场景,我们不由自主受到了感染:地震虽然可怕,但夺不去青川人的乐观与坚强,只要有条命,一切都可以从头再来。
在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我们偶遇东河口村民伍桂斌。他的妻子何悦是东河口小学老师,地震时为了抢救学生负了重伤,手术时在腿部植入了钢钉。伍桂斌自己则因为正好在山的背面,侥幸逃过了一劫,但房子和家庭所有的财产全部被埋在废墟之下。
伍桂斌告诉我们,地震之前,因为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宽裕,他不怎么去打工挣钱,经常因为无所事事被人称为"耍公子",但地震之后,他现在每天都在地震遗址公园打工,为早日迁入新居,只要有活,他都要去揽,准备靠自己和妻子的努力"白手起家"。
他的妻子何悦也对丈夫的转变感到欣慰,为了挣钱,孩子交给了父母带,夫妻两人一周只能见面一到两次,但聚在板房的生活却让他们感到真情的可贵,劫难重生的夫妻更能明白生活的真谛。
在马鹿小学采访的时候,我们赶上了学校课间休息。板房之间的空坪凹凸不平,却成了洒满小学生欢声笑语的操场。在这里,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因陋就简,跳起了"竹竿舞"、"兔子舞"。当学校喇叭里的背景音乐响起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围成一圈,跳起了兔子舞,整个校园瞬时成为了欢乐的海洋。
2008年5月16日,也就是马鹿小学的同学们自发地在本村公路旁设立三个活动点,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援助人员打出感恩标牌的日子。震后的日子,感恩的孩子们更加明白快乐的意义。
在东河口,还有一个故事让我久久不能忘记。一个打完乒乓球的孩子帮老师给我递了一瓶矿泉水。他偷偷告诉我,自己将要参加学校举行的乒乓球选拔赛。当我问他有没有信心赢得比赛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没问题,学校一共有五个名额,我的水平排第三,前两名的同学我要努力去竞争,后面的同学我要努力去战胜。"
乐观,坚强,不认输!这就是我在青川感受到的这块经历了一次劫难的土地依然具有的性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