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难,69197人;失踪,18341人。
悲伤的数字,定格了那场巨大的灾难。然而,数字太抽象,难以体味到生命的质感;数字也太冰凉,无法传递出生命的温度。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曾经鲜活的生命;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朵曾经绚烂的生命之花。一年之后,重新翻看当时的记录,把这个巨大的数字,还原成一个个具体的人,触碰到的,依然是感动。
母亲给怀里的孩子留下临终短信:宝贝,我爱你;老师把学生拢紧,用身躯挡住纷纷落下的砖砾;断瓦残垣中,伤痕累累的小手,紧攥着一支铅笔……
这些,都是这数字中的1。一个1,再一个1,再一个1……总共87538个。
地震一年后,一张特殊的毕业照让人感喟:一个校园的废墟上,历尽劫波毕业的孩子们,双手捧定遇难同学的遗像,留下全班的合影。相信这张合照,将成为特殊的纪念,永远印在这些孩子们的心间。
一年之后的祭奠,我们已经无法还原每一个1。但至少,我们应该像这些站在废墟上与遗照合影的孩子一样,意识到每一个数字,都是一个生命的传奇,他们不应该被淹没在数字里,他们不是抽象的、冰冷的,他们是丈夫,是母亲,是学生,是农民,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伟大的普通人。这87538的每个1后,都有一个名字,都有值得记取的意义。
这或许也是汶川大地震周年祭奠的意义所在:尊重每个名字的尊严和价值,才是尊重人的价值。
“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都要千方百计地抢救。”这是总书记的要求。
“废墟下哪怕还有一个人,我们都要抢救到底。”这是总理的嘱托。
在这样的话语中,我们看到对生命的尊重。而这,也正是在抗震救灾中,我们国家民族凝练出的精神遗产。灾难面前,关爱生命、抢救生命、为了生命,一线希望、百倍努力,不抛弃、不放弃……“人”成为每一次行动的原点和终点,成为每一项决策的始发站和目的地,以人为本、生命至上贯穿每一个时间刻度,一个大写的“人”字在山崩地裂中巍然挺立,这正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辉煌升华和深刻拓展。
在这样的话语中,我们也能看到,“人”并不是一个没有实体的概念,而是“一个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个体,是“可乐男孩”,是“敬礼娃娃”,是“芭蕾女孩”。“以人为本”被一次次营救生动注解,被一个个政策具体阐释,这是对每一个人、每一个个体的尊重。面对废墟下的每一个生命,都抢救到底,把每一个1都当成全部,才是“人”的意义。
“我们的幸福生活就是对死者的最好安慰。”逝者告别一年,生者重生一年,我们尤其需要细味总理这句意味深长的告诫。让每一个生者都幸福生活,就是尊重每个个人,尊重每个1,这也是抗震救灾中“以人为本”的必然延续。
尊重每一个个体,不仅仅是记取这87538个名字,也不仅仅是关注灾区的每一个人。“我们都是汶川人”的呼喊声犹在耳中。处处都是汶川,哪里都有需要帮助、应该尊重的个体。贫困的母亲,残疾的儿童,因为各种原因失去家园、失去生活信心的人们,都是一个个体,都需要我们以“百倍努力”,去关爱、去记取。(张铁)
免费咨询注册香港公司:www.hkatreg.net.cn,香港公司注册www.hongk13.com免费咨询注册香港公司:www.hkatreg.net.cn,香港公司注册www.hongk13.com免费咨询注册香港公司:www.hkatreg.net.cn,香港公司注册www.hongk1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