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2定为防灾减灾日《中国的减灾行动》今发布 |
2009-05-12
|
|
人民网北京5月11日电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日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请民政部救灾司司长邹铭、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程殿龙、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副司长杜玮、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陈振林介绍中国防灾减灾工作基本情况,并答记者问。
5月12日是我国第一个防灾减灾日。今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民政部救灾司司长邹铭在发布会上介绍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始终把保护公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把减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的重要保障。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兴利除害相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表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推进减灾事业不断发展,全面提高全社会为自然灾害的综合防御和防范能力。
邹铭说,我国防灾减灾法制和体制机制取得重要进展。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防震、防洪抗旱、防震减灾、防沙治沙、气象、消防等方面的法律法规30余部,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等一些减灾的专项规划,建立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灾害分级管理、属地管理为主的减灾救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邹铭说,我国综合减灾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我国在减灾工作中统筹考虑各类自然灾害和减灾工作的各个方面,充分利用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的减灾资源,实施了一系列的减灾工程,构建了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网络,建立了抢险救灾的应急体系,加强了减灾科技支撑,建立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了基层社区的减灾能力。
邹铭说,我国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防灾减灾事业。我国高度重视社会力量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建立灾情和灾区需求信息发布机制,完善社会动员机制,统筹安排政府资源和社会力量,形成了优势互补、协同配合的抗灾救灾格局。通过税收减免等措施,积极支持慈善事业发展,推动捐赠工作的日常化和社会化,鼓励并引导志愿服务参与减灾行动,开展全社会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的意识和技能。
邹铭说,我国与国际间减灾合作得到了积极推进。我国本着开放合作的态度,积极参与减灾救灾领域的国际合作,建立完善国际减灾合作机制,加强国际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并在重大自然灾害中与有关国家相互提供援助和支持。今年初国务院正式将每年的5月12日确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设立防灾减灾日是以全体国民为对象,开展经常性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有利于唤起全社会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有利于将防灾减灾纳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推动全民学习和应用防灾减灾知识,掌握自救与互救的技能,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损失。
邹铭表示,今年5月12日,是我国首个防灾减灾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减灾委员会、民政部、国家有关部门确定了一系列宣传和教育活动,同时对各地、各部门开展防灾减灾日活动做出了具体的部署和安排,活动日结束后,我们也将对活动的开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效进行认真总结,把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方式制度化、经常化,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