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首条沙漠铁路51年安全畅通 |
2009-07-20 |
|
穿越茫茫腾格里沙漠的中国第一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经过广大建设者和科研人员多年的艰苦建设,不仅制服了流沙,而且在铁路沿线建起一道绿色屏障,至今已安全畅通51年。
上世纪50年代,为开发大西北和巩固西北边疆,中国政府开始建设首条也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通过流动沙丘的铁路——包兰铁路(包头东站至兰州站)。这条铁路是华北通往西北的重要干线,对加速内蒙古、宁夏、甘肃等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包兰铁路全长990公里,中间有50多公里穿越腾格里沙漠南缘6次,其中宁夏沙坡头是沙害最为严重的地方。这里地处中国四大沙漠之一的腾格里沙漠东南前沿,高大流动的沙丘到此被从崇山峻岭中冲出的黄河劈头挡住,形成“两岸壁立,一水中流,山河大漠,三险并峙”的险势,自古就是内蒙古、山西、陕西等地通往兰州、新疆、西藏的必经之路。
宁夏中卫沙坡头旅游有限公司营销部区域经理王宇说,沙漠治理是世界性的难题,当时国外有不少沙漠铁路因流沙的侵袭而被迫改道。通车后的包兰铁路初期也深受风沙的危害,火车被迫停开等情况时有发生。
为确保这条铁路大动脉的安全畅通,从1958年开始,中国科学院100多名专家学者先后奔赴沙坡头进行防沙治沙,经过反复试验,最后探索出“麦草方格沙障”,即在流沙表面用麦草、稻草扎成1米×1米的草方格,使流沙不易被风吹起,达到阻沙、固沙的目的。
中科院寒旱区研究所沙坡头治沙站站长李新荣博士说,这种简易、有效的固沙模式不但为包兰铁路畅通无阻提供了根本性保障,更主要的是攻克了“流动固沙”的世界性难题。
在随后多年的不断试验中,科研人员对麦草方格治沙方法不断地进行完善。记者日前驱车沿包兰铁路采访看见,经过一代又一代科技人员的艰苦努力,由卵石防火带、灌溉造林带、草障植物带、前沿阻沙带、封沙育草带组成的“五带一体”的治沙防护体系,在沙漠铁路的两侧递次展开,一条护卫着铁路的绿色长廊出现在腾格里沙漠上。
包兰铁路治沙防护体系建设成果引来世界关注的目光,上世纪80年代,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将“沙坡头治沙”模式向各国推广,被非洲、中东等地区的国家广泛借鉴运用。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