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17日电(记者周芙蓉、黄冠)近日,10万把“文明扇”让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声名鹊起。然而,随广告效应而来的,不是赞美,而是质疑。
“文明扇”是为推行“市民文明素质提升行动”而作,一张小塑料片上密密麻麻印着“不随地吐痰”“不吵架斗殴”“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六七行字。然而,政府花钱“送文明”变成了“送文字”,引起人们讨论的不是“文明小常识”,而是对扇子价格的质疑、对行动效果的嘲讽。
“文明扇”比巴掌大点儿,被当地群众戏称为“儿童扇”。使劲扇几下,不见凉风来,但有烦躁生。一些市民前脚接过扇子,后脚就扔进了垃圾桶。
蜀山区有近50万人,10万把“文明扇”一送,五分之一人口重温一遍文明小常识,这或许不是坏事,但送过之后,“市民素质”是否有提升,可曾有人回访一下?古人尚知“言传身教”,假如蜀山区存在“随地吐痰”“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恐怕不仅需要送一片“不”“不”的文字,更需要的是“身教”。
蜀山区政府通过政府采购的形式购买了10万把“文明扇”,平均每把扇子2元。随之引来网民一片骂声,普遍认为“文明扇”的价格远远高于市场价格。一位网友甚至亲自去订购了相同款式的扇子,结果价格还不超过1元。“文明扇”价格合理吗?如果与市场价格悬殊过大,采购“文明扇”的过程是否公开透明,是否存在猫腻?
“文明扇”虽小,却折射出“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理念的缺失。但愿有关部门,对于百姓质疑有所回应,把“文明扇”置于监督之下,认真反思一下那些见怪不怪的老问题。
大热天的,蜀山区想到给市民送“文明扇”,值得肯定的是,有关部门的确在做事,但是,“送文明”效果如何、花公款百姓是否买账等问题,也至关重要。
一张小塑料片子,能否名副其实成为“文明扇”,不光要看它上面写的几行字,还要经得起社会挑剔的眼光,“我说不贵就不贵”“我说文明就文明”……恐怕不那么简单,还要看百姓认可不认可。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