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印象中国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7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被就业”成网络流行语应遏制“注水”就业率
2009-07-27
  一个古怪的词汇———“被就业”,近期成为网络流行语。

  它源于一名外地大学生网友发的帖子。据他称:自己到人才中心办理档案关系转接时,发现一张盖着大红印戳的《就业协议书》显示,自己居然已经就业了,并白纸黑字写着就业单位的名称,但他压根儿就没听到过这家公司。此帖一发,引发许多网友共鸣,纷纷讲述自己的“被就业”经历。

  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也越来越受社会关注,尤其在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下,就业率更是个敏感词汇。“被就业”现象为何发生?如何客观看待就业率?

  学生为何“被就业”

  高校统计毕业生就业情况,有签约率和就业率两个指标。根据教育部口径,签约人数包括就业报到人数、升学人数、出国人数、定向委培人数、国家地方项目人数五种;就业人数除了签约人数外,还包括签订合同就业人数和灵活就业人数。这些都需要有佐证材料。

  一些高校就业部门的老师告诉记者,在学生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学校或老师伪造一个就业单位,盖章签字,这种完全造假的行为,即使有也是极个别的。

  而学生知情的“被就业”现象确有存在。比如,临近毕业了,学生还没找到工作,老师很着急,反复催问;实在没办法了,就帮学生联系曾经实习过的单位,在就业协议上盖个章,学生也认可。其实,单位和学生之间相互都“看不中”,只是走走形式,算是已经就业了。但这样的“注水”就业率,很难查证。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为何会出现“被就业”现象?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形下,高校的就业率成为学生、家长、教育主管部门,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目标。不少高校为确保高就业率,与院系签订就业承诺书,在学生离校前一定要完成相当比例的就业率,且是否完成任务,与院系评优密切挂钩。院系则把就业压力传递给教师,奖罚分明。而每一届毕业生离校时,高校必须向教育部门上报就业率,如果就业率低,当然颜面无光。更重要的是,根据教育部门规定,就业率还与专业的停办、减招挂钩,关系高校专业的生死存亡。

  “注水”就业率怎样遏制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教授认为,国家为解决大学生就业这一重大民生问题,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就业政策,而“注水”的就业率,将使国家对大学生真实就业情况失去掌握,使就业难的矛盾得不到及时化解,并将误导下一步的教育政策和就业政策。“注水”后的就业率也失去了对教育质量的评价作用,失去对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的适度调节作用,造成教育与就业的恶性循环。为完成就业指标,让学生随意在就业协议上签字,有悖高校所倡导的诚信教育。

  对“注水”就业率如何遏制?教育专家认为,毕业生就业率,不能由高校自行统计、上报教育管理部门发布,这难以保证客观准确。应委托具有公信力的社会中介机构,对高校毕业生的工作单位、具体岗位、薪资待遇、用人单位评价等进行调查。 tujian.org

  就业信息应该更加公开化、透明化。如今,不少高校每年都会将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地区、单位性质、层次、薪酬等信息汇编成册;教育部门也会将各高校的就业信息汇总,进行统计,编制“就业白皮书”。但是,这些就业信息大都“养在深闺”,作为“内部资料”。事实上,就业信息如果能面向公众,那么“注水”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何客观看待就业率

  不少教育界人士认为,就业率固然重要,但不能与学校的拨款、招生指标、专业生死直接挂钩,在如此密切的利益关系下,“注水”甚至造假的原始冲动难以杜绝。就业率应作为一种公开信息,提供给受教育者,以便他们更好地选择高校、选择专业;提供给高校,以便高校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提供给用人单位,以便用人单位能招聘到适合自己的大学生人才。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生处处长经晓峰指出,就业率只是一个单纯的数据,高校不能光满足于高就业率,还要分析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职业发展通道是否顺畅,毕业3-5年内的发展空间和后劲等。这样才能使就业信息真正服务于教育。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仍是宝贵的人才资源。高校不能仅仅为完成就业率,仅仅从学校利益出发,而把学生“推”向工作岗位。这样会造成岗位稳定性差,国家的相关资源被浪费。高校需重视就业指导和服务,营造良好的促就业氛围,把大学生就业、择业与职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人尽其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记者徐敏
     相关链接
    ·中央再提货币政策基调不变 延续适度宽松政
    ·广东“三支一扶”大学生八成就业成功
    ·陕西省教育厅指导学生识别民办院校欺诈招生
    ·汶川县对“都汶公路”实施紧急管制
    ·药品安全整治:打掉影响药品安全“黑手”
    ·食品药品监督局将优先提升基本药物标准
    ·药监局:四项措施确保甲型H1N1流感防控药械
    ·湖南洪江遭遇罕见特大暴雨袭击4人死亡5人失
    ·第六届全球华人物理大会将于8月在中国兰州
    ·撤收费站为经济动脉清淤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