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走访入户、宣传政策、嘘寒问暖、介绍工作、寻医问药、慰问伤员、捐款捐物、清除“死角”……连日来,在乌鲁木齐的大小社区,走来了一位位胸戴工作证、手拿记事簿的机关干部。他们“零距离”开展群众工作,帮助群众理顺情绪、消除隔阂、增进共识、加强团结,加大对重点敏感地区的整治力度。
据统计,7月9日以来,乌鲁木齐市共选派工作队(组)682个,共计7368名工作人员。其中,自治区厅局单位下基层维护稳定工作队5个,500人;市委维护稳定工作队7个,1027人;各区维护稳定工作组670个,6111人,深入到街道社区开展维护稳定宣讲和排查工作。截至目前,已走访入户35.9万户80.1万人次。此外,7月22日,自治区从六地州选调的500名维吾尔族干部,也被充实到了乌鲁木齐重点片区。
院落和心理的大门徐徐敞开
工作组刚刚进驻社区时,群众的恐慌心理没有消除。“那几天,不管是谁敲我家的门,都不敢开,对社区干部也一样。”东湾社区70多岁的老人王建民对记者说,“但他们没有放弃,先后来了好几次。到汉族人家门口,就用汉语讲政策,讲民族团结;到维族人家门口,就用维语宣讲。”多次在听到门外的“双语”宣传后,王大爷终于打开了紧锁的大门。
“近期走访因您不在家无法开展入户工作,不知您的安全情况,看见便条请尽快与我们联系。”在碱泉西路社区一些居民的家门上,出现了这么一张便条。据了解,由于有些住户不在家,工作组成员常无功而返,甚至多次重访也未果。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工作组成员凑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乌鲁木齐市委组织部的王新想出一个办法:留便条。大家设计了便条的内容,并进行批量印刷。16日上午,大家在50多户未走访到的住户家门上张贴了便条,下午就有许多住户打电话告知情况,使入户工作由被动变主动。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幸福集社区的一位居民在国际大巴扎目睹打砸抢烧的场面后,情绪激动,不敢出门上班。工作组和社区干部前去看望时,多次敲门,他才小心翼翼地开了门。工作组对他进行心理疏导,讲中央的维稳部署,讲生产生活秩序的恢复情况,使他消除了心理恐惧,走出家门去上班。同时,工作组找到他所在的工作单位,将他的工作地点调至离家较近的片区。
二道湾社区工作组在走访居民期间,恰好遇到在院落休息的几十名群众。工作组便不失时机地组织了一场临时的“院落座谈会”。现场群众围拢在工作组周围,仔细倾听,还不时提问,或发表看法,气氛热烈。
就这样,通过一次次努力,院落的大门和心理的大门逐渐打开了。居民们走出家门,开始正常的工作、生活。有的居民主动走进工作组,提供信息。社区里的人气慢慢旺了。
关门停业的店铺重新开张
“7·5”事件发生时,许多社区沿马路的商店被砸,开店摆摊的人都关门停业,不敢做生意。极少数敢营业的店子,货物都被抢购一空。买不到生活必需品,不少居民的生活出现了困难。如何才能促使店铺尽快恢复营业,成为了工作组的工作重点之一。
“政府不断加强维稳工作,我们心里有底了,也踏实多了。”解放南路街道双庆巷社区的一些商户说。“7·5”事件发生后,该社区三分之二的店铺关门歇业。自治区厅局单位驻天山区第三工作组多次走访辖区个体经营商户,与他们面对面座谈,开展宣传教育,倾听商户意见,使大家重拾信心。目前,该社区90%以上的商户恢复了营业,营业收入及人气指数都节节攀升。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看到忙碌的干部们,我心里就暖暖的。”在大湾南社区二道巷开商店的阿瓦汗·铁木尔说。她从新疆墨玉县来乌鲁木齐已经有11年了,日子过得祥和而温馨。“7·5”事件打破了这种平静的生活,她被迫将商店的门关上。7月9日,工作组来到大湾南社区,给大家讲“7·5”事件的真相,鼓励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他们还送来了米、面、油等生活用品。这下我们放心了。”不久,阿瓦汗·铁木尔的商店恢复了营业。
采访中,记者途经幸福路街道办辖区的阿拉琪清真餐厅,见里面人来人往,生意兴隆。“这家餐厅就是在我们的帮助下恢复营业的。”工作队成员罗彦林告诉记者,7月7日,该餐厅的大门玻璃被砸坏,老板吓得不敢出门,干脆停业。工作队得知情况后,会同社区干部,主动与老板取得联系,宣讲政策、形势,帮忙测量玻璃大小,装上玻璃。老板还是有顾虑:“会有人来吃饭吗?”工作队当天就预订了工作午餐。吃饭时,有着多个民族成员的工作队故意把桌子搬到餐厅外,让周围居民看到各民族顾客在一起就餐,从而消除了心理阴影。
工作组成员当起了“管家婆”
帮居民介绍工作、追讨工资、寻医问药、照顾遇害者亲属……事无巨细,都成为了工作组的工作重点。他们带着责任、带着感情走家入户,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头,让各族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碱泉街街道较偏远,居民买菜不方便。工作组与市商务局、工商局等有关部门沟通,在碱泉东、南大门东后街北社区设立了市政府蔬菜直销点。他们还和社区干部配合,向直销点提供居民购菜的种类需求和销售场地,并通过入户和张贴告示等方式,告知居民有关蔬菜直销点的销售时间、菜品种类和销售价格等信息。目前,直销点已经销售各类蔬菜7吨。
赛马场片区的居民缺医少药,生活困难,工作组联系自治区青联会组织的医疗志愿者服务队开展义诊。30名来自新疆医学院、宝科达医院的儿科、内科、妇科等科室专家,为大湾南社区180多人、赛马场社区150多人进行义务诊疗,免费发放价值5000多元的药品。
红届子街道汇嘉园社区居民于海在“7·5”事件中遇害,其妻怀有身孕。工作组得知消息后,与一家孕婴产品公司取得联系,协调该公司安排专门保健医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健康指导,并提供了1448元的孕婴产品和1000元的物品代金券,令于海妻子十分感动。
地窝堡乡工作组在入户过程中得知小地窝堡村和宣仁墩村自来水管被破坏的情况后,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帮助解决,在短时间内检修好了自来水管道,让村民们用上了自来水。他们说:“工作组的同志们不仅让我们知道了‘7·5’事件的真相,还帮我们解决了实际问题。”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们还当起了劳务‘中介’。”工作组成员阿力甫·艾山说,“7·5”事件以来,许多原本在外面打零工的居民已经多日无工可做,有的家庭出现了经济困难。工作队会同社区居委会积极想办法,帮助他们复工。截至7月15日,职大社区54个生活困难家庭约有一半外出务工。工作队得知居民伊斯坎代尔·苏皮在安宁渠的工地上需要10名挖管道沟人员的消息后,迅速组织各片区工作队到生活困难居民家庭走访和动员,目前已有15人报名。
南梁坡社区有部分群众外出打工时,工资被拖欠。工作组便与有关部门协调,讨回了被欠工资。
筑起群防群治的“铜墙铁壁”
“要充分发动广大群众深挖细查,及时向公安部门提供各类线索,报告异常情况,决不让任何一名暴力犯罪分子和幕后组织者、策划者漏网。”自治区党委常委、党委组织部长韩勇对维稳干部说,“排查工作要做到全面覆盖、不留死角,确保辖区内不出任何问题。”
据了解,一些社区是“7.5”事件的重灾区,部分犯罪嫌疑人窝藏在其中。加大对这些重点敏感地区的整治力度、协助警方抓捕犯罪嫌疑人、发动群众进行群防群治是工作组的任务之一。
幸福路街道办事处在排查中,发现许多重大线索,共协助警方抓获50多名犯罪嫌疑人;职大社区的机关干部在入户走访中,发现4名犯罪嫌疑人。他们不动声色地登记完,出门后就报警,将4人抓获归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黑甲山前街一名外来流动人口在“7.5”事件中被打伤,由于担心打击报复没向社区告知此事。工作组了解这一信息后,立即组织人员救助,并安排专人对其家属进行了妥善安置。
做好释放人员的思想工作是工作组的又一任务。目前,黑甲山管委会片区已释放5人。工作组遂以民族同志为主,“一帮一”结对子,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继续加强教育,并给予救助,让他们相信党和政府没有抛弃他们。工作组还准备联系有关专家进行专项法律宣讲,并安排维、汉专家组成心理疏导小组,协助社区重点对释放人员和伤亡人员家属进行心理疏导干预工作。
工作组还努力铲除社区内的每个“死角”。幸福集社区辖内有一个家属院,里面很多房子都出租了,夜晚长期无人值守。7月14日下午,自治区机关干部与社区干部实地查看,发现住宅楼地下室有人居住痕迹,立即联系武警战士进行排查,发现地下室有大量被抽出铜芯的电线、管制刀具、焚烧物品遗留物等。为确保安全,决定焊死地下室铁门,聘请人员夜间值班,消除了这一隐患。
“编外人员”的队伍在扩大
“好些人要求来到社区,帮我们写标语,慰问受伤群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雅山街道办事处附近,工作组成员斯地克·牙生说,在工作组的感召下,一些居民、学生自愿加入到社区工作中来,义务当起了“编外人员”,“你看,那位在贴标语的就是乌鲁木齐市第五中学初二年级学生。” tujian.org
诚信花园12号楼的维族居民布尔佳与同栋汉族居民张强因为误会发生矛盾。乌鲁木齐市委维稳工作组得知后,前去调解,使他们冰释前嫌。之后,恰逢布尔佳家里有事,张强主动用私家车送布尔佳一家人到大湾昌乐园的妈妈家。为了感谢工作组和社区,布尔佳在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上大学的儿子申请到工作组当志愿者。目前,他已开始利用“双语”优势,入户走访和宣传安抚工作。
“呃,你们在巡逻啊?有没有发现新情况?”在金沙滩街南一巷,工作队成员、和田地区挂职干部苏曼莱停下来,向两名戴着红色袖标巡逻的少数民族人员问道。“没有,一切正常!”巡逻人员说完,又走向其它地方。这里少数民族居民比较多,为增强巡逻力量,工作队决定成立居民巡逻队,招募了两名维族成员,“就给了个红袖标,没有任何报酬,没想到他们干得这么认真!”
在湖东村,部分居民也提出自发组织夜间巡逻。工作组成员及时向社区反映。经请示街道办事处同意后,工作组对自愿参加巡逻的居民进行调查摸底,并帮助他们成立了夜间巡逻队。为了规范巡逻,工作组制定了值班表,并请社区片警对值班居民进行了相关事宜的讲解、培训。这样,夜间巡逻队工作起来中规中矩,俨然“正规军”。
工作组成员努尔毕告诉记者:“我们还聘请了一些业余信息员,也是没有报酬的,但大家工作起来很卖力,成了社区的‘包打听’,一有情况就向我们反映。”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因为充实,时间总是不够用”
“每天早晨,大家刚刚坐在一起分配完一天的工作,就要各奔各点忙碌起来,一户一户地走,一家一家地聊,连午饭时间都要议一议遇到的人和事儿,谈一谈什么问题该怎么办。下午同样在走访和思索中流逝。待到一天工作结束、召集碰头会时,不由感慨一天时间这么快过去了……因为充实,时间总是不够用。”自治区团委办公室副主任帕提曼·阿不力肯在日记中写道,“在社区工作的日子,我几乎会忘记‘7·5’事件。因为在这里,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居民都相安而居,安逸自然,让人不愿去想‘7·5’事件真的发生过。”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乌鲁木齐市委副书记、市长吉尔拉·衣沙木丁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城市基础不牢,城市地动山摇。”为了社区维稳,为了民族团结,工作组成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大家纷纷放弃休假,抛妻别子,投入到工作中去。记者曾多次随厅局单位干部下社区,亲眼目睹他们不舍昼夜,不计得失,拼命工作。吃饭成了最没规律也最快捷的事,往往是盛上一盒抓饭,往地上一蹲就吃开了,五六分钟解决“战斗”。
阿克苏市托普鲁克乡政府办公室副主任阿地力江·吐尔洪今年26岁,原定7月26日结婚,已经发了上百张请贴,婚宴、婚车都准备好了。在通过相关审核后,他被确定为地州选调少数民族干部来乌鲁木齐社区工作。双方父母不理解,未婚妻也说:“为什么偏要现在去?”在阿地力江·吐尔洪的劝说下,婚礼推迟。在乌鲁木齐,听到未婚妻在电话中哭泣,他心里酸酸的:“我是一个维吾尔族干部,又是共产党员,这个时候站出来,义不容辞。”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自治区干部阿不来提·阿不都克力木感慨地说:“以前常听社区的同志说社区工作很辛苦,但对我来说只是听说而已,没有切身体会,这次与社区干部肩并肩开展工作,才真正体会到辛苦。我们每天挨家挨户开展‘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深入了解辖区居民家庭的基本情况,尤其是面对这么多的流动人口,实属不易,加之‘7·5’事件后要做到入户率100%,更是难上加难。但大家从不叫苦,什么时候都干劲十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