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季羡林老家村民:“猛地一下没了,可疼得慌了” |
2009-07-20 |
|
村民自发来到季家坟缅怀季老
季老出生在临清市康庄镇官庄村。听说季老去世的消息后,村民都十分惋惜:“那么好的一个人,怎么说走就走了呢?”
青年人锁定电视新闻、上网,希望在声像中最后看一眼季老。岁数大一点的人,都知道季老说过一句话“我希望过世后长眠在父母身旁”。村民们自发地来到季家坟,缅怀季老。“你看看,季老这么关心家里人,猛地一下没了,可疼得慌了”,村中的一位妇女哭泣着说。
今年73岁的季义德,是季羡林先生的堂孙子。他回忆说,季老每次回家,总会在村里走走,与乡亲们聊聊天。季老第一次回家时,由于村里条件不好,家里只有几间偏房,但季老并不嫌弃,一家5口在偏房住了3天。也就是这一次,季义德和爷爷拍了惟一一张全家福。季义德老人边说边用毛巾擦着眼泪:“最后一次见到爷爷,是他来家过90岁大寿,一晃8年过去了,现在再也见不到老人家了。”
我们看着季老捐的书长大
17日晚上8点,官庄村小学47岁的校长任西来,找出季老赠给他的书。
任西来看的书是季老2006年,委托欧阳中石先生带给官庄师生的1000余册《中华传统美德警言名句》。上面有季老的亲笔题词。“看着季老的笔迹,回忆季老的善举,品味着名言警句,我感受着,感动着,他情牵故土的大爱之举将永远激励我们,指引我们。”任西来回忆:“记得我上一年级的时候,季老就不断给我们送书来,因为这,那时我们村小学就有了间简陋的图书室,那里的书几乎都是季老捐给的,仅小人书就将近两千册。我和我的同学就是看着那些书长大的,从中受益匪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任西来1984年考取临沂师范学院,毕业后在官庄村当起了老师,一干就是二十年。他说,每当走进官庄小学,尤其是这一段时间,时时刻刻都感觉着季老的存在,学校的黑板报上写满了关于季老的题词、文章,家乡处处有他的存在。
村党支部书记袁凤义告诉记者,季老十分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1992年,季老将德国友人给他的1100美元,合人民币7360元寄给官庄,村委会又拿出些钱,盖了5间教室。1993年,季老将自己1万元的奖学金,给了官庄村,作为考上大学孩子的奖学金。现在在聊城七中任教的张传磊,就是第一位受益者。2007年,季老将个人积蓄的25万元,捐赠到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并委托该基金会将这笔资金捐赠给有需要的学校。经过考察,这笔善款被捐赠到了康庄镇,建起了康庄希望小学。总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21个教学班。
季老对家乡人感情很深
村卫生室63岁的医生张玉清回忆说,1973年,季老回家乡,住了3天,找到儿时记忆中的伙伴“杨狗”(大名杨继发),看到他贫困生病,回到北京后给他寄了60元钱,还给卫生室寄了300元,作为“杨狗”的看病费用。
袁凤义介绍,季先生从小离家,但对家乡人感情很深。村里的人经常去北京看望季老,只要是老家去了人,不论关系远近、是否熟识,他都会热情接待。如果他本人因事没有时间,就委托家人或者秘书代为接待,他讲千万不要慢待了乡亲们。 tujian.org
村民们介绍,季老学问大,但没有一点架子。1997年,他担任聊城师范学院的名誉校长,季老给中文系的学生上了一堂课,一站就是两个半小时。教室的走廊里都站满了人,人员拥挤,很热,他没有丝毫怨言。他讲的每一句话都真挚感人,散发着浓浓的乡情。至今不少学生说:“一堂课,使我感受到了季老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记者宋庆祥通讯员王会陈春生)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