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新疆现代文明铺路 |
2009-07-20 |
|
两年前,当国内一家媒体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引领现代农业》为题报道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生产的盛景时,曾有读者怀有疑问。
其实,用手机遥控就能灌溉农田,坐在计算机前鼠标一点就能为庄稼施肥。这在科幻小说中才能看到的场景,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成了现实。
展读新中国成立后新疆的发展历程,有一个事实毋庸置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不仅是新疆现代农业的奠基者,也是新疆现代工业、现代商业、现代科技的奠基者!
众所周知,由于历史原因,和平解放前的新疆,社会经济非常落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特别是在农业生产方面,不仅缺乏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就连近似原始、粗笨的坎土曼、镰刀也很少。有些边远地区甚至是骑马撒播,用棍子插洞点种,不中耕、不除草。当时,全疆农民人均占有粮食不足200公斤,许多农民不得不用沙枣、桑葚和杏子充饥。
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对驻疆部队发布命令:“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从此,这些从南泥湾走来的革命军人,来不及洗去满身征尘,就投身到了新疆建设的洪流中。此后,又有许许多多来自内地的有志青年,踊跃加入屯垦戍边的行列。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兵团建立伊始,按照毛泽东“不与民争利”的原则,绝大部分团场建在“水到头、路到头、电到头”的大沙漠边缘。大漠的罡风、漫天的黄沙没有吓倒这些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没有运输工具,他们就肩挑背扛;没有牲畜,他们就“一寸一滴汗、一步一呵哼”,用人拉犁开荒种地……父亲去了,儿子上;儿子老了,孙子来。一代又一代的兵团儿女像红柳、胡杨一样在戈壁沙漠中深深扎下了根。
在新疆,人们不管在天上飞,还是在地下跑,只要一看那长方形的条田,那整齐的林带、配套的渠道、宽阔的道路,不用猜,这里准是兵团的团场。只有大农业,才有大条田;有了大条田,才便于使用大机械;有了大机械,才有了大生产;只有大生产,才有大发展。几十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一直走在新疆、甚至全国的前列。
兵团也是新疆现代工业的奠基者。解放前,新疆的工业停留在“打马掌,拧毛线”的原始加工阶段。兵团人靠省吃俭用,靠节省一个帽沿、一个口袋,建设起了新疆的现代工业。现在新疆带有“八一”、“七一”、“五一”、“十一”字头的企业,都与兵团有关。
在交通运输、建筑工程、商业服务、科技推广等方面,兵团也都为新疆各族人民默默做着奉献。乌库公路、兰新铁路、南疆铁路、北疆铁路……都离不开兵团人的身影。为了开发南疆,兵团用15年的时间,在阿克苏垦区先后培育了我国第一、第二代优质长绒棉,促进了南疆长绒棉的生产。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全区长绒棉产量增加到30万担,创造了占全国长绒棉总产90%的高纪录,改变了我国长绒棉长期依靠进口的局面。 tujian.org
兵团这个劳武结合、屯垦戍边的特殊群体,在边境斗争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更是发挥了其他任何组织都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被新疆各族人民称为“永不挪位的生命界碑”。
兵团的创业史,也是一部推动生态平衡向良性发展的历史。几十年来,兵团既是国土卫士,又是生态卫士!
世界上哪个地区离海洋最远、最干旱?新疆大沙漠当之无愧!半个多世纪前,瑞士一支探险队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英尔曼踏进了这片令人望而生畏的不毛之地。结果,除一人侥幸逃出之外,其余人马全部饥渴而死。从此“死亡之海”的名声不胫而走。
斗转星移,如今的英尔曼,林木繁茂,芳草碧绿,成了一座现代化的小城镇。这一变化出自屯垦戍边的20万解放军官兵之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的18个农牧团场散落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400多公里戈壁荒原上。50年来,18个团场平均向沙漠腹地推进30公里,造出人工林近5万公顷。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日益“长大”的绿色,曾引起了联合国环境组织的高度关注。该组织专门致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请求提供降伏沙魔的“锦囊妙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