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放弃土地利益、职业不稳定、社会保障缺位是主要原因
在江苏省南京市打工的安徽省阜阳市农民刘国彦,最近拿到了他的新身份证,成为南京实施鼓励优秀农民工落户政策后,据此落户南京的第一人。
去年11月,南京市出台的《关于做好南京市优秀农民工落户城镇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在南京市获得市以上党委、政府、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流动人口工作领导小组表彰、嘉奖或授予优秀农民工荣誉称号的外来务工人员,可自愿申请落户南京市城镇户口。去年全国首次评选优秀农民工,南京就有50人获得国家、省、市级优秀农民工称号,按政策他们都符合落户条件。曾获全国优秀农民工称号的刘国彦成了第一个受益者——今年初,他到下关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申请落户,最近拿到了南京的户口本和身份证。
不过,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到目前为止,除了刘国彦,还没有其他优秀农民工申报落户。南京市公安部门也证实,除刘国彦,没有其他农民工办理过落户手续。
他们为什么对落户南京不感兴趣呢?同样符合条件的刘玉荣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舍不得老家的地。”
2006年,从江苏连云港来南京打工13年的刘玉荣夫妻俩,在仙鹤街附近买下70多平方米的二手房。他们想来想去,还是没把户口迁到南京。“老家还有8亩地,老人在家种,如果户口迁走,地就要被收回了。”刘玉荣算了笔账:每亩地至少收350公斤小麦,现在收购价是每公斤1.6元,8亩小麦能卖4480元,庄稼一年两熟,再加上8亩地一年的分红1600元,种地的收益每年超过1万元。“这笔钱足够老人在农村生活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