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24日电(记者 贾楠)在陕北革命老区,常能听到这样一句话:“延安的民歌,是天上飘来的歌;延安的鼓舞,是地下蹦出的舞;延安的剪纸,是心灵织就的画”。
陕北高原,没有黑土地的肥沃,没有大城市的繁华,然而多少年来,这里的人们却自信地用那悠扬高亢的信天游、热情奔放的安塞腰鼓、精美绝伦的剪纸艺术感动、震撼、陶醉着每一个踏上这片土地的人。
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力量让陕北人在贫瘠的山梁间放声歌唱,在苍茫的土地上纵情舞蹈?答案或许就在普通百姓的心中。
宋占亮:边走边拍,用影像记录改变
走进安塞县龙石头村副支书宋占亮家的窑洞,人们立刻被墙上一幅幅反映安塞百姓生活和民间艺术的摄影作品所吸引。毛驴拉磨、腰鼓狂舞、朝天唢呐……很难想像,这些构图大方、明暗有度、具有专业水准的作品竟出自这位皮肤黝黑、略显清瘦的农民之手。
48岁的宋占亮是安塞县摄影家协会70多位成员中唯一的农民会员。从上小学时靠捡杏核攒钱购买的“红梅牌”相机到如今先进的佳能450D数码相机,老宋“从影”已经有30多个年头。
“黄土情之抬花轿”“走进柴新庄山沟沟”“延安过大年”“雾中新农村”“农院花絮”“山汉”“情趣”……老宋为照片取的名字透露着浪漫气息。在他的千余幅作品中,既有红白喜事等风土民情,又有播种收获的劳动场面;既有梳着齐腰长辫的女娃,又有系着白羊肚手巾的老汉;既有破旧的土窑洞,又有一排排二层小楼的新农村。
“陕北发展太快了,很多东西过几年就没了,我要为陕北留下些历史资料。”老宋说。
龙石头村于2007年被安塞县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两年间,30多座二层小楼拔地而起。周围光秃秃的山梁经过退耕还林显现出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
“以后陕北也会是这个样子,”老宋指着在华西村考察时拍摄的照片说道,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