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呼和浩特7月24日电 题:迁离穷乡僻壤的“特殊市民”——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统筹城乡改善民生的启示
新华社记者贾立君
农民“进不了城、离不了地、富不了家”,是很多地方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难题。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政府,帮扶毛乌素沙漠延伸地带丘陵沟壑区的5万多农民迁离穷乡僻壤,使他们摇身一变为市民。
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进城农民靠当地政府城乡一体化的养老、医疗、社保、教育,以及生态补偿、土地流转、产业带动、培训就业等惠民政策,大多初步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愿望。不过,毕竟“根”在农村的人们,庆幸好日子的同时,回望故土也心存些许顾虑。
昔日“天不留地不收”
如今“腰不酸腿不疼”
“穷山恶石头,十年九不收。”今年68岁的石贵宏老人描述故乡境况时说,那里人吃水都很困难,庄稼要长好就更难了。
石贵宏老人原是东胜区泊尔江海子镇石畔村村民,四年前享受“生态移民”政策举家迁至东胜区格舍壕移民村。
坐在移民村小广场一排平房的阴凉下,唠起种地的日子,他的言语中流露出几多不堪回首的叹息。“十年九旱,靠天吃饭。”老人说,60公里外的老家,高原丘陵、沙田薄土,有时春天旱得连种子都下不了,“真是‘天不留地不收’”。
他说,稍微能浇一点水的覆膜玉米每亩最多只能收七八百斤,而糜子、谷子等旱地作物,亩产只有二三百斤,辛辛苦苦劳作一年,地里的收成刚够饲养家畜,以此转换现钱和细粮,凑合着维持生计。
“如果在老家,我哪有工夫歇凉。”石贵宏老人说,农村的生活就是把人“拴”在土地上给家畜“当奴隶”,即便是不计成本和人工也是“赔钱营生”。“种了大半辈子地,我总结了一句话就是——在我们老家,谁种地谁倒霉。”
移民村的房子整齐划一,每家一个占地142平方米的小院。在石大爷家的正房里,真皮沙发、液晶彩电等现代家居用品应有尽有。自2005年搬到这里后,他与老伴都成为移民村的环卫工人,每人月薪750元。儿子石银被政府安排到园林局当工人,月薪2000元。儿媳王香桃在家里搭建了手工地毯织架,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孙子石鑫在附近上小学。
[1] [2] [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