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老记:中国变化像科幻小说 人们更高更漂亮 |
2009-07-27 |
|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前普利策新闻奖评审委员会主席、美国《纽约时报》总编辑托平日前在纽约接受中新社专访。图为他在纽约郊外的家中陈列着周恩来总理的照片。 中新社发 李静
摄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新旧中国的变化看起来就像一部科幻小说。”八十七岁的西默.托平回忆起六十年来历次访问中国的情形,如是总结。
|
万金刚"献身使命的忠诚卫士"大会举行
tujian.org
在称呼副职时特意省去"副"是阿谀奉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交流年会在长沙举行
tujian.org
区长8万车补可比纽约市长停车不熄火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tujian.org
亲历者讲汶川彻底关大桥被巨石砸断经过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托平是第一位报道南京解放的外国记者,是一九四九年后采访周恩来的首批美国记者,也是中国六十年变化的见证人。
“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对中国感兴趣,”托平接受本社记者专访时说,“这种兴趣一直保持至今。过去六十年里,我都记不清去过多少次中国。”
托平说他对中国一直怀有特殊的感情。在他位于纽约郊区的住所里,随处可见中国题材的照片。两幅周恩来的头像与他岳父、前加拿大驻华领事切斯特·朗宁的像片陈列在门厅的书柜上。门厅另一侧的墙上则悬挂着托平一家的唐装全家福。
托平曾任普利策新闻奖评审委员会主席、美国《纽约时报》总编辑。一九五九年加入《纽约时报》之前,他在美联社担任驻外记者长达十三年。他曾在英国、德国、俄罗斯、黎巴嫩、沙特、澳大利亚、古巴等二十多个国家发回新闻报道。而在托平看来,报道南京解放,是他五十六年职业生涯中最引以为傲的经历。
托平在纽约上高中的时候读了斯诺的《西行漫记》,从那以后便立下志向要去中国当记者。出于对斯诺的崇拜以及对中国的向往,高中毕业后,托平选择了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理由很简单,那所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去过中国,而斯诺也曾在那里就读。”
一九四六年,二十四岁的托平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机会,第一次来到了中国,成为了一名常驻中国的记者。 tujian.org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