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印象中国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7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万金刚"献身使命的忠诚卫士"大会举行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称呼副职时特意省去"副"是阿谀奉承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交流年会在长沙举行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区长8万车补可比纽约市长停车不熄火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亲历者讲汶川彻底关大桥被巨石砸断经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公车改革,经历的时间不可谓不长,各地的改革措施不可谓不多,但直到现在,可以说没有太成功的,公布的方案时常引起百姓和舆论的哗然。车改仍然在“摸着石头过河”,仍然在车改真正的意义之外徘徊。车改真的很难吗?这种状况使人不由得想起了一个流行词:“执政理念”。

那么,这几个地方的车改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执政理念呢?

杭州车改,表面上是取消了公车,但笔者以为,它是以“官本位”的车补来“纠正 ”“官本位”的用车现状,将车补分为9档,所有公务员按照级别,从300元到2600元不等。被质疑是“传承”了“三六九等”的封建传统,堪称现代版的《九品量表》。从数量上看,公车虽然可能减少了,但是实际费用的降低,只是一个量的变化,可能未降到合理范围之内,还留下了“变相加薪”和“隐性福利”的嫌疑,况且缺乏相应配套措施来避免“钱照领、车照用”现象的出现。

而辽阳市宏伟区的车改,则更像拿百姓当“下愚”。书记、区长每年7.6万元的车补,让人瞠目,令人大叹“牛!”,“史上最成功最值得推广的车改方案”是百姓送给这个车改的嘲讽。显然,这样的车改成了事实上的“执政为官”,百姓当然不会满意。车改的初衷,原本是针对现行公车使用中,费用畸高、公车私用、超标准超编制配备、滋生腐败等现状的一项廉洁行政的改革。但是,由于公车改革涉及到政府官员自身的利益,政府官员又掌握政策的制定权,所以形成了改革者在改革自己,“裁判员”在给自己这个“运动员”制定“规则”的滑稽状况,如果在这个时候,我们的执政者又忽视了“执政为民”的宗旨——那么,各种本质上“执政为官”、形式上花样百出的车改方案的出现,就不足为怪了。

事实上,我们不是有副部级以上才有专车的明文规定吗?我们不是有根据干部编制配备公车的制度吗?为什么不执行呢?过去我们严格执行的时候,百姓不是没有多少意见吗?我们的财政不是没有受到公车消费的严重拖累吗?再看国外,首尔一共只有4辆“官车”:市长一辆,三位副市长各一辆。芬兰有5辆公务专车:总统、总理、外交部长、国防部长和内务部长各一辆。在这一点上,我们为什么又不能“与世界接轨”了呢?

实践证明,心中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干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我们的干部就会广泛地受到群众的拥戴,这也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一个宝贵经验。如果我们的干部凡事总是想着自身的利益,总是为自己打小算盘,甚至与民争利,那么干群关系能够和谐吗?为人民服务,“执政为民”,是各级人民政府的宗旨。如果我们制定车改的干部能放下私利,从公众利益和百姓利益出发,我看,车改应该是不难也并不复杂的。(王兰)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车改的分水岭,“执政为民”还是“执政为官”?
2009-07-27

“杭州局级干部每月车补2600元”被各方质疑;辽阳市宏伟区“书记、区长每年车补7.6万元”社会争议不断。有网站就“辽阳车改,你怎么看”作了一个调查:有90.4%的人认为“高得离谱,如此车补只会助长腐败!”这说明,百姓对这样的公车改革是不满意的。

     相关链接
    ·中央再提货币政策基调不变 延续适度宽松政
    ·广东“三支一扶”大学生八成就业成功
    ·陕西省教育厅指导学生识别民办院校欺诈招生
    ·汶川县对“都汶公路”实施紧急管制
    ·药品安全整治:打掉影响药品安全“黑手”
    ·食品药品监督局将优先提升基本药物标准
    ·药监局:四项措施确保甲型H1N1流感防控药械
    ·湖南洪江遭遇罕见特大暴雨袭击4人死亡5人失
    ·第六届全球华人物理大会将于8月在中国兰州
    ·撤收费站为经济动脉清淤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