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俄将磋商运出华商货物 "灰色清关"20年至末路 |
2009-07-28 |
|
6月30日,莫斯科东部行政区区长叶夫季赫耶夫宣布,切尔基佐沃市场被临时关闭。(CFP供图)7月将过,莫斯科切尔基佐沃市场关闭的余波仍愈演愈烈——6万多户华商、15亿美元的货值,以及温州数百家大大小小的鞋厂、袜厂和流水线的工人们;损失极大,打击极深。据透露,多位高层领导都对事件表示关心,这也是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急率中国政府经贸代表团赴莫斯科磋商的动因。最新消息,7月29日莫斯科市政府商业和市场局拟与俄罗斯中国总商会及华商代表见面,就货物运出、存放和销售及部分人员安置等问题进行磋商。在温州鞋革行业协会秘书长谢榕芳的记忆中,这已是中国商品在俄罗斯第22次遇到查封问题了。为什么中国商人在俄罗斯屡屡受困?存在了二十年的“灰色清关”背后有着怎样的黑幕?本报记者深入采访后,结论只有一个:痛定思痛,中俄民间贸易已到了必须改变思路的时候。小乐刚搬家。他原来租住的地方在莫斯科ACT市场的一个仓库旁边,大部分租客都是在莫斯科做生意的中国人。“移民局遣返了一百多名中国人,这几天连门都不敢出。”他说,“警察到处抓中国人,抓到就要给一万卢布,不然就遣返,这两天都要两万卢布了。”小乐其实持有合法的签证,但在“阿蒙”(警察)的面前,合法的证件并不管用。花三十万买摊位次日被关闭在俄罗斯做生意的中国人主要来自温州、福建、黑龙江,其中以温州人最多,因此受打击也最重。谢榕芳气愤难平,“温州的货品出口到全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只有在俄罗斯遇到这种问题。灰色清关是俄罗斯自身的腐败造成的,却让中国商人来承担。为什么不对海关官员进行处理,却让华商成为替罪羔羊?”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