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印象中国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7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王在希解读两岸两个30年:两口号折射历史性转折
2009-08-01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王在希31日做客人民网,解读60年来两岸关系的两个30年,王在希特别指出后面30年里两岸走过了五大步,是两岸关系发生剧变的30年。   王在希指出,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同时也是台湾问题形成60周年。因为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朝鲜战争和美国的军事介入,使得我们失去了解决台湾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机会。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海峡两岸到目前还处于一种分离的局面。60年过去了,两岸关系还是有很大的变化,可以说是历史性的变化。   王在希说,首先,两岸关系从军事上严峻对峙的局面发展到今天,台湾海峡是和平的海峡、开放的海峡,两岸关系步入了和平发展的轨道,这是一个最大的变化。两岸之间从过去与世隔绝的状态,到现在可以说是全方位的进行交流、交往。   王在希表示,从政治上来讲,过去两岸属于很尖锐的敌对状态,到现在两岸当局初步建立起一定的互信,而且两岸双方已经形成了良性互动的态势。两岸之间,从过去的老死不相往来,到现在通过海协会和海基会这样一个政府授权的民间管道建立起了制度化的协商,两岸有重大的事情可以坐下来谈,而且我们也已经达成了很多的协议。我想这些应该说是60年来最大的变化。   王在希指出,这60年如果要分析一下,大体上可以分成前30年、后30年,恰巧整整两个30年。从1949年-1979年,这30年,那时候我们在台湾问题就是一个口号“解放台湾”,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当然在那个时候毛主席、周总理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曾经思考过两岸和平谈判,台湾问题和平解决,那时候叫和平解放。   王在希说,从1979年-2009年又是一个30年,这30年是两岸关系发生剧变的30年。首先,党的三中全会之后,小平同志提出“两岸要争取通过和平谈判实现和平统一”。随着“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使得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以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为标志,两岸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这30年里它走过了五大步,首先是小平同志“和平统一”大政方针的提出,使得两岸关系由原来的紧张状态缓和下来了。   第二,1987年台湾开放老兵探亲,大陆方面敏锐地抓住了这样一个契机,推动了两岸之间的交流,使得两岸慢慢的从学术、文化、体育一直到经贸方面都开始交流起来。   第三,1992年底“两会”通过协商达成了“九二共识”,1993年在新加坡实现了“汪辜会谈”,它的意义在于两岸不仅民间有了交流,而且通过政府授权机构能够代表两岸坐下来商谈了。   第四,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到大陆访问,这次访问,媒体把它定位历史性的。因为1945年国共在重庆谈判,到2005年也是60年,60年后国共两党终于结束了历史恩怨,经历了风风雨雨,最后国共两党的最高领导人能够坐下来一起面对面的会谈,这对两岸关系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起很大的推动作用。   第五,2008年台湾政局发生转变以后,“两会”恢复制度性的协商,实现了两岸期盼了30年的直接通航,直接通航的实现和大陆的观光客能够自由入岛,它标志着两岸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新阶段。   王在希认为,后30年走过了这五大步。所以回顾一下60年来两岸关系这种巨大的变化,他本人作为长期做对台工作的一个老兵,确实感慨很深。   (来源:中新网)
     相关链接
    ·华裔获美青年科学家与工程师最高荣誉总统奖
    ·乙肝宝宝入托卫生部开“绿灯”
    ·未来三天川陕鄂等地有强降水 江南华南大部
    ·昆明公职人员“三普”教育培训引议论 要懂
    ·“小学生监考”有“借刀杀人”之嫌
    ·铁路公检法改革应先精简再转制
    ·新闻出版总署:两年内音像出版单位完成转企
    ·北京针对东五环车祸展开行动 大货违章高限
    ·旧城保护和改善民生一定水火不容吗
    ·民政部:烟企捐赠可以接收但不倡导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