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资委压缩央企层级 多年来仅1/3达到三层标准 |
2009-08-01 |
|
压缩层级就等于要清理资产,有些公司可能要关闭,领导或许成为普通员工,而普通员工则要失去工作岗位。 记者获悉,7月31日前,央企要书面报告其管理层级情况,以便国资委摸底调查。近日,国资委下发的《关于调查中央企业清理整合所属企业减少企业管理层次有关情况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央企需要提交2004年6月和2009年3月的企业层级情况。 实际上,2004年6月,国资委下发的《关于推动中央企业清理整合所属企业减少企业管理层次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要求,2005年底前,原则上将央企法人管理层次(指央企按资本纽带关系,自上而下与各法人单位之间形成的管理层次)基本控制在三层以内。 不愿操作的部分 “但这个只是美好愿望,可能国资委也没想到竟然这么困难。压缩管理层级,就意味着减少工作岗位,所以特别难压缩。”一家央企负责信访的人士告诉记者。 “别看跨国公司大,但IBM、波音都是三层。”从事管控工作多年的白万纲告诉记者,但国企中总有层级被拉长。 “国资委希望弄成3个层级,但实际上,部分国企有七八个层级,一般平均有五六个层级。”上海荣正咨询董事长郑培敏指出,“我们接触的上市公司有4层很常见,如果还有子公司,很容易就达到5个。” “现在能成功压到3个层级的央企,大概只有三分之一,如国家电网、华润、中粮、中信等。”白万纲指出。 “压缩层级就等于要清理资产,有些公司可能要关闭,领导或许成为普通员工,而普通员工则要失去工作岗位。”一家采取事业部制架构的央企人士说。“除非有一个强势领导者,能不顾阻力推进。”国资委研究中心企业发展与改革研究部王志纲指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