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拉萨7月31日电题:战旗,在雪线上飘扬
新华社记者刘永华、徐壮志、陈怀祥
一条蜿蜒曲折的长线,清晰地隔开了洁白的雪山和褐色的岩石。
上百台履带和轮式装甲车,数千名头戴钢盔、身着新式迷彩服的官兵,在这条海拔4500米的雪线上一字展开。被紫外线灼烧得红黑斑驳的脸色,掩不住眼神中那一缕凌厉……扫视着一个个剧烈起伏的胸膛,团长郑卫国上校的耳中仿佛听到数千面战鼓在有力地敲响。
“这里,就是我们的起点!”上校指着脚下的雪线,眼睛,却望向了遥远的天际……
不断在“生命禁区”冲击军事变革的前沿,在世界军事的“无人区”写下一项项崭新的记录……自1990年诞生以来,雪域高原第一支机械化部队——西藏军区某摩步团先后出色完成重大战役演习、国际维和等27项重大任务,连续11年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
挂满荣誉室的100多个奖牌,显示着这支年轻的部队已成长为一支让党和人民放心的“雪域高原现代铁骑”。
攻击,从雪线上开始
海拔4500米,一个需要普通人仰视的高度。
19年来,西藏军区某摩步团官兵就在这个少有人及的高度上,驱铁甲,战风雪,在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中锤炼出一支纵横雪域的铁甲雄师:填补200多项高原军事空白,世界屋脊上举行的32项军事比武中,他们夺走其中96%的金牌。
在“全军爱军精武标兵”郑卫国和全团2000多名官兵眼中,这一切成就,就如脚下的雪线一样,仅是他们冲向下一个军事高地的起点。
19年前的八一建军节,摩步团官兵在尚未建成的营区迎来了他们的“宝贝”——当时我军最先进的新型装甲车。
“谁能操作?”面对第一任团长孙德禹的问题,来自20多支步兵部队的尖子们面面相觑。
第一次登上装甲车训练,一些官兵呕吐、腹泻;第一次实弹射击,没有一个人打中目标;车载电台不会操作,只得用小喇叭、红旗和“单边带”……
“不怪他们。”回忆初建时期,已是西藏山南军分区司令员的孙德禹说,当年,这种新型装甲车是首次装备部队。除了一纸说明书外,高原环境下的训练,管理,战术……都得靠自己来探索。
作为世界屋脊第一支装甲部队的团长,孙德禹清楚自己肩上的责任,更清楚“高原铁骑、戍边卫国”那面团旗所蕴涵的深刻含意:维护祖国统一需要力量保证,保卫边境安宁需要力量守护。
摩步团,就是要做守护青藏高原祥和安宁的一只铁拳!
从建团的第一天起,孙德禹每天早上都第一个到操场。一边是先进的装甲车,一边是束手无策的官兵,孙德禹决定从基本功练起。先克服呕吐、腹泻,进行单杠绕腹训练、双杠倒立训练……
“高原训练和平地不一样,做几个就头昏脑涨。”现任副团长程勇记得,第一次单杠绕腹训练,他就从杠上摔了下来。
3个月后,全团数千官兵,人人可以驾驭新型装甲车。当年,部队形成战斗力。
嘱托难忘,使命如山。身处“躺着也是奉献”的世界屋脊上,摩步团的官兵们不仅没有躺着,而是以高原军人特有的执著和坚毅,把建设的目标标定得像雪线一样高。
从海拔3400米到跨越5000米,从陆上到水上……练防寒,他们在冰冻三尺的隆冬把官兵拉到野外雪浴;抗缺氧,他们每年多次把部队拉到40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域开展实兵实装训练;雪天安全系数低,他们却把装甲车开到了冰雪路上……
2005年10月,总部和成都军区联合工作组到摩步团考核检验重点部队建设达标情况。摩步团官兵在111个考核项目中一路“优秀”,只要最后一个项目全团实兵实装紧急拉动“不出事”就可顺利达标。
这时,时任团长李世忠、政委李峥阳突然向考核组提议,将本在白天的拉动改在夜间进行。
“有把握吗?”考核组的一位将军为他们的提议感到担心——高原路况复杂,百余台各型作战和保障车辆,只要有一台出故障,考核就过不了关,部队十几年的建设交出的,就是一张不合格的答卷。 [1] [2] [3] [4]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