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竞争中的媒体:如何承担社会责任 |
2009-08-03 |
|
“到底考的是金融风暴还是郑板桥?天天换说法,新闻上说的到底算不算数?”今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报道,一个网友帖子引发了新闻媒体上三个版本的“作文题”混战,广大市民莫衷一是。
|
我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向好关键时期
浏阳镉污染事件:环保局长
副局长停职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青海省海南州肺鼠疫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
北京:劳动争议案增周末法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深圳政府机构改革启动
减少机构15个
tujian.org
如此争夺市场引起的新闻乱象,如今已成媒体一景。在网络时代,一些媒体为“抢新闻”,将网友爆料帖直接拿来报道,而不核实真实性,事后再更正澄清。人们不禁质问:在抢新闻、抢销量面前,媒体的责任哪去了?
“现在科技发展、全球一体化带来了对新闻工作的挑战,在此情况下我们是不可不变的,要顺应这个时代的潮流。但是有没有不可变的呢?不可变的,我认为就是社会责任。”原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总编辑范敬宜7月26日接受新华网网友提问时说。
在市场中迷茫的媒体
今年上海高考,有网友发帖称作文题为“金融风暴中的我”。该“作文题”一出现,就由新浪、搜狐等网站及上海电视台先后误报。经证实,真题是关于“郑板桥的书法”的材料题,后在《新民晚报》、《文汇报》等纸质媒体上,又出现了不同版本。
《中国青年报》近日与中青在线联合进行的网上调查显示,78.0%的受调查者认为,主流媒体报道应对“所有读者负责”,居第一位;认为应对“可能被报道影响波及的普通人负责”的占13.0%,应对“被报道者,比如明星、举报者负责”的占5.9%,认为应对“销量、点击率和企业广告主负责”的仅占1.1%。
“新闻报道要对事实负责,‘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这个理念不能动摇。目前关于这个方面的问题较多,报道假新闻等于企业提供假冒伪劣产品,其危害不仅波及社会和受众,对媒体本身的信誉也是一种‘自杀’行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郭庆光教授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
本报报道的吉林松原高考集体舞弊案件,当时就面临“先报还是后报”的难题。抢在高考第一天刊登报道,最能引发社会轰动,但必然会影响该地区全体考生应考。在高考后报道,新闻又面临变“冷”的风险。
“新闻工作者的人文关怀是首要的,我认为它是条原则。现在的确有记者会因为抢新闻,‘发了再说’,这种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媒体、记者的形象和口碑不好。”温州日报科教文卫部主任郑祖欣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
在《中国青年报》的调查中,对“在暴力、色情犯罪案件新闻中,您赞同出现犯罪细节吗”这一问题,65.0%的受调查者选择“反对”,19.0%的人选择“赞同”。反对的首要原因是“可能导致模仿犯罪,不利于建设社会良好风尚”,其次是“不利于青少年教育”。赞成的首要原因是“有知晓预防的必要”,其次是“这样才能吸引人看下去”。
“对青少年和社会负面影响的制造者,不是媒体,而是被媒体报道的那些人和事。要承担社会责任,首先是这些人和事,而不是媒体。媒体报道这些事情,意在监督、警醒社会。现在的青少年也不傻,不需要别人有意识地替他们思考。”南方都市报驻京记者陈宝成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
郑祖欣回忆了对一起重大车祸的报道,报纸在一版排了三五张伤者的照片,后来被撤下了。“领导说都是血淋淋的照片,发一张和发三张说明的事情是一样的,发三张太渲染了。”
“消息需要经过处理,像车祸、案件这样的信息,一定要告诉大家,但渲染、放大某一部分是不必要的。况且靠这个,有时也不能真正吸引眼球。可以用其他方式,比如做得深入一点,多追问一下,可能更吸引读者。”郑祖欣说。
[1] [2] [3] [4]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