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研农:可从四方面认识舆论环境发生的历史变化 |
2009-08-04 |
|
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今天下午作客人民网强国论坛,就“舆论引导新格局中人民日报新追求”等话题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张研农深情回忆了去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之际莅临人民日报社视察的情景,他深入分析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来把握和认识我们所处新闻舆论环境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张研农说,越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的讲话,越觉得讲话具有纲领性、里程碑的意义。其中给他触动最大的是——“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进行深入研究,拿出切实措施,取得新的成效。”这一句话。张研农认为,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这是一个新的命题。这个命题的提出是基于这样一个全新的判断:我们所处的新闻舆论环境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而这种变化,他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认识。一个方面,改革开放让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也就是过去马克思所说过的一句话,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如果用今天一位驻京外国记者的话来说,那就是全世界都渴望听到中国的故事。有数据显示,到今年1月份,共有来自54个国家及国际机构的378家新闻机构约700名记者在华常驻。这个数字与2002年相比,驻华外国新闻机构增加了100多家,记者人数翻了一番多。这些信息就告诉我们,中国的份量和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都发生了根本变化。时代场景的切换,意味着我们新闻舆论环境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第二方面,科技进步使社会舆论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有一本书是美国作家弗里德曼写的,叫《世界是平的》,它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在某种程度上抹平了世界的疆界。也就是我们说的,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地球村”。中国古代的那句话,“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现在是真正进入了“天涯若比邻”的时代。从我们国家来看,技术的运用后来居上。最早是1994年接入互联网,现在网民人数最新统计是3.3亿,成就了网民人数世界第一的地位,手机用户接近7亿,也跃居世界第一。信息技术的进步让中国社会舆论的形成机制、传播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不再是我们听你说,而是我们都在说。也正如有些同志所讲的,我们已经进入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所面对的就是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的讲话中所描绘的,社会舆论多层次的实际,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这样一个新趋势,对新闻工作者的舆论引导能力也就提出了新的挑战。第三方面,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带来了新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更加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由于这个变化,就带来了新闻事业观念的变革和思想的进步。以人为本,不仅是宏大叙事的一个概念,而更是润物无声的一个细节,它带来的变化非常广泛,也非常深远。这个变化最重要的就是十七大提出的,要保障人民群众的“四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我们学习感到,这“四权”的保障与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有直接密切的关系,是我们新闻事业改革发展的一个指向,就是要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第四方面,就是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对文化软实力发出了新的呼唤。传播力决定影响力,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进步,这已经被世界广泛认同。但要真正成为强国,需要在文化、在人类价值观上,拥有影响和引导这个世界的能力。一个国家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拥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应该说,我们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已经在世界范围取得了独特的魅力,但是我们还缺乏先进的、强大的传播手段,去使这种声音、这条道路更好地传播。实际上我们最近几年做的一些工作,比如说去年在抗震救灾和奥运会期间,有一些成功的探索,就是通过传播手段,通过提高传播力,来提高影响力。而现在,世界的舆论还是西强我弱,西方几个主要媒体,垄断了世界绝大多数的新闻信息发布,所以,加强我国的传播能力建设,打破西方媒体垄断的格局和话语的权力,已经成为一项紧迫而现实的任务和重大的战略课题。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