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首部《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防范技术要求》强制性地方标准日前正式实施,按照标准要求,地铁除要设置视频监控系统外,还须在列车车厢等处进行音频监听,对现场声音进行收录。这样,一旦遇到突发事件,警方调取资料后可边看边听,还原现场“原音”。(8月2日《京华时报》)
|
我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向好关键时期
浏阳镉污染事件:环保局长
副局长停职
tujian.org
青海省海南州肺鼠疫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
北京:劳动争议案增周末法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深圳政府机构改革启动
减少机构15个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成都公交车燃烧事故等一系列城市公共交通安全事件,逼迫我们不得不做出一些或许很无奈的选择,在法与理的充分碰撞之后,出于公共安全的需要,公民个体将让渡一些权益来实现尽可能安全的公共利益———这或许是我们有可能进入“监控时代”最为充分的理由。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但是,在“监控时代”公共安全的诉求之下,注定还要有公民的个人自由诉求,甚至较之以往这种诉求会变得更为严谨,为升级后的公共监控提出了更审慎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与公共交通安全防范能力一并需要提高的,是个人信息安全的防范能力。那么,地铁设置视频和音频监控,几乎将公民个体在公共交通环境中的所有行为,甚至包括私密的手机通话以及谈天论政的内容,都收入到公共部门的掌控之中。在网络资讯传递异常发达的今天,如此情势难免对公民个体自由形成一种潜在的威慑,甚至成为网络信息源而被无限放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另一方面,去年爆出的深圳罗湖雅园立交桥旁一个路面摄像头,白天监控路面交通、晚上拍摄周围居民卧室或浴室脱衣洗澡隐私的事件,让人们对公共场所的视频监控心生畏惧,同时也暴露出对公共场所摄像头监管的诸多漏洞。随着地铁监控范围的扩大和监控内容的延伸,那么监控管理的漏洞原则上就要增多,为以公共安全的名义侵犯公民隐私埋下了隐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