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校毕业生就业看高校的差异化发展 |
2009-08-04 |
|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毕业生数量的增多,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除了增加毕业生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以外,高校的差异化发展,以及专业学科设立中存在的影响毕业生就业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并引起越来越多人的注意。
|
我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向好关键时期
浏阳镉污染事件:环保局长 副局长停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青海省海南州肺鼠疫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
北京:劳动争议案增周末法庭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tujian.org
深圳政府机构改革启动 减少机构15个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现在,毕业生就业问题解决得怎么样,已成为教育部门评价和考核高校的重要内容,高校的“发展”与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息息相关:年度招生计划、专业设置、经费核拨、教学质量评估、新增学位点审核……哪一项都离不开对就业问题的考量。在许多人眼里,毕业生就业状况成了高校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的直接体现,成了考生选择学校的重要参考指标。
就业问题如此重要,使得一些学校的相关部门挖空心思,做起了手脚。早在2006年,教育主管部门就申明,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造假,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在对学校的教学综合评估中实行“一票否决”。不过,问题在于,就业造假的技术难度不大,只需一纸“三方协议”,而查处造假的难度与成本却非常大。
其实,一个学校的就业状况与学校的教育质量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因果关系。就业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仅以毕业前的一个时间节点作统计,无法反映学生就业的真实状况。更何况,不少学生的就业还夹杂着与教育质量无关的诸多社会性因素。这样一种“节点”上的统计,本来就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更与学校的教育质量没有确切的关联。因而,仅以就业状况的好坏衡量高校的发展,甚至以之取代高校综合评价考核体系,是不明智的“重视”之法。
我们应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中,去发现高校评价考核体制和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不尽合理之处。近年来,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张,不少富有特色的专科学校和学院纷纷挤上了“综合性大学”这条大船。于是,在(规模)大而(专业)全的高校不断诞生的同时,一些原本颇具特色和个性的专业、学校也逐渐消失。一些高校的摊子越铺越大,名头越改越响,但培养出来的学生却远远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有调查显示,虽然我国将长期处于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况,但在就业市场上,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仍有很大缺口。而近些年,技工院校毕业生则广受用人单位欢迎。不久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表示,今年下半年将扩大技工院校招生规模,加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模。这些情况都说明,就业的难易实际上与高校类型的丰富性和高等教育的层次性紧密相连。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