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中国铁路运输业投资同比翻番。以铁路等基础设施为代表的4万亿元投资,成为保增长的首要驱动力。作为4万亿元投资中规模最大的一个,京沪高速铁路项目立足于土地节约集约,大力推广节地技术,不断优化桥路设置,节约用地1.36万余亩。
当前,全国上下全力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重点项目用地在短期内激增。既保障重点项目用地,又确保依法依规用地,成为考量各级政府的一大难题。“保增长”的同时如何实现“保红线”?大项目如何做到大节约?京沪高铁项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
提前介入、规划先行,国土部门力保节地
京沪高铁总投资2200多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投资最大的项目,设计时速350公里,2012年左右通车后,上海到北京的行车时间不到5小时。
京沪高铁项目节地量大,得益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工程、环境友好型工程的科学理念,得益于中央从投资中拿出大笔的耕地保护资金,得益于铁路等部门在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了节地,也得益于国土部门就建设用地报批做出的重大调整。
过去,铁路等线性工程因涉及地区多,用地报批、审批耗时长,用地单位着急项目上马,常常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浪费了大量土地。从去年开始,国土资源部就新增中央投资计划等进行一系列用地政策调整,如提前介入规划设计、保障先行用地、线性工程可以分段呈报用地申请等。京沪高铁作为线性工程,改变了往年项目用地需整体报批方能批复的状况,实现了以地(市)为单位分段呈报,做到了成熟一段、上报一段,完善一段、批准一段,既提高了用地审批效率,也部分遏制了大项目常出现的“未批先用”现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