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个礼炮队组建者许欣之:我指挥了开国大典鸣放礼炮
新华网郑州8月9日电(记者单纯刚)“千里无云澄碧空,天安门上锦旗红。广场万众喧旗海,大道三军走巨龙。竿顶赤旌升冉冉,阵前礼炮响隆隆。一声中国今兴起,顿使元元泪满胸。”这是新中国第一个礼炮队的组建者、开国大典上指挥鸣放礼炮的许欣之回忆1949年10月1日共和国开国大典场景时写下的一首诗。
今年92岁的许欣之,曾任解放军炮兵指挥学院副院长,离休后现住解放军某部郑州干休所。提起在开国大典上鸣放礼炮,许欣之告诉记者,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后,3月份他被调到华北军区特种兵司令部当作战科长。7月中旬,华北军区特种兵部队司令员高存信向他下达了一个任务,那就是临时组建一支礼炮队,在10月1日开国大典上鸣放礼炮,许欣之被任命为礼炮队指挥官。
“当时真是既高兴又紧张,这炮兵在打仗时一点问题都没有,可以做到指哪儿打哪儿。可这礼炮却从来没放过。”许欣之回忆说,上级要求54门礼炮一齐鸣放28响。
“事实上,这54门和28响都是有寓意的。”这54门礼炮象征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54个领域、界别的人士,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28年。
许欣之和作战科副科长韩怀志及作战参谋沙复新一起在各个部队选拔炮手和炮长,并制定了严格的选择条件:第一,炮长必须是连排干部,炮手是班排干部;第二,炮手必须是在战斗中立过战功的;第三,用来鸣放礼炮的火炮必须是战争中的功勋炮。“因为意义重大,许多炮兵都想被选上啊!”许欣之说,他们最终选出了160多名炮手。
鸣放礼炮看似容易,要求却极高。54门礼炮一齐鸣放28响,必须在2分05秒内与奏国歌、升国旗同起同落,而且这54门礼炮要齐发28响,必须同时打出一个声音,完全同步,每一响的间隔时间仅仅是4秒多。“7月的北京特别热,炮手们一天要训练8个小时,个个都是汗流浃背。虽然每天枯燥地重复着上万次千篇一律的动作,但每个炮手都很开心,因为这实在是一个光荣且幸运的事情。”许欣之说,在不到5秒内重复一套动作,不少人手磨破了,胳膊也肿了,手套不知道磨烂了多少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