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印象中国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8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1963年:石油基本自给
2009-08-17

新华网北京8月16日电 上世纪60年代前半期,随着大庆石油会战和华北石油会战的胜利,我国石油工业有了飞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石油工业的面貌。1963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庄严宣布:“我国需要的石油,现在可以基本自给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59年,被誉为“铁人”的大庆油田一二0五钻井队队长王进喜(中)和工人们在井架上。上世纪60年代前半期,随着大庆石油会战和华北石油会战的胜利,我国石油工业有了飞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石油工业的面貌。1963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庄严宣布:“我国需要的石油,现在可以基本自给了。”新华社发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石油工业的基础十分薄弱,仅有甘肃玉门老君庙、新疆独山子、陕西延长等几个小规模油田,年产不足12万吨,国内消费的石油基本上依靠进口。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开发建设了克拉玛依油田和冷湖油田及四川油、气田,扩大了玉门油田,初步形成了玉门、新疆、青海、四川4个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在东北、华北、西南等几个大盆地进行的区域勘探取得新的进展。1959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373万吨,主要石油产品自给率达到40.6%。但是,这个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60年代初,我国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严重困难和巨大压力,大庆石油会战就是在这个时期打响的。会战过程中,涌现出王进喜等一大批英雄人物,形成了体现中国工人阶级风貌的大庆精神。在创业中,王进喜喊出了“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响亮口号。从安装钻机到钻出第一口井,他一连七天七夜不下“火线”。当地老乡感动地说:“王队长可真是铁人啊!”从此,“铁人”这个响亮的名字,传遍了全大庆,传遍了全中国。面对生活上的困难,石油工业部领导提出要发扬“南泥湾精神”,自己动手,丰衣足食。1960年入冬之前,会战指挥部发动干部、职工及家属,四五个月内盖起30多万平方米“干打垒”房屋,保证了队伍过冬。为了解决粮食不足的问题,会战指挥部组织职工、家属开荒种地,领导带头下地拉犁,表扬和树立了“五把铁锹闹革命”的薛桂芳等一批家属中的先进人物。三年多的会战中,共开荒种地约6700公顷,收粮2300万公斤,菜3000多万公斤,保证了会战职工的基本生活需要,并在发展中初步形成了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新型矿区。经过3年多的奋战,到1963年,我国高速度、高水平地探明和建设了大庆油田,形成了年产600万吨原油的生产能力,对实现石油产品基本自给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1964年1月21日,石油工业部党组向中共中央报告,提出要在天津以南、东营以北的沿海地带,组织华北石油会战。参战职工发扬大庆会战的光荣传统,以“铁人”为榜样,艰苦奋斗。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多次亲临指挥。到1965年,在山东建成的胜利油田、在天津建成的大港油田都开始出油。华北石油会战打开了渤海湾地区的勘探局面,在中国东部又开辟了一个新的石油生产基地。

经过大庆石油会战和华北石油会战,到1965年底,中国原油产量达到1131万吨,实现了国内消费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实现了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上一篇:中国模特低龄化现象受人关注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链接
    ·浙江浦江县建违德数据库
    ·昆明立法保障舆论监督:阻碍新闻监督追究法
    ·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火炬传递活动点火起跑仪
    ·“这两天我失眠了”
    ·石家庄回应“改名”:不宜更改也无规划
    ·打造“航母”淘汰“小舢板”(声音)
    ·庆幸赶上了好时代
    ·正确认识新中国的两个三十年(“六个为什么
    ·张思德(人民英模)
    ·什么是高清电视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