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8月16日电(记者姚玉洁、仇逸、屈凌燕) 早上乘动车组列车从江苏镇江出发,8点不到就抵达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门诊部。按电话预约的时间到肝脏科看专家门诊,下午再经肝脏科和B超科主任会诊,下午2点多就拿到了检查报告——48岁的王庭开体验到了长三角患者“一日就医”的绿色通道服务。
小到就医绿色通道,大到医保异地联动“破冰”,长三角医疗服务一体化的进程正在不断提速。
长三角患者实现“一日就医”
“以前最怕到上海看病。五六点钟起床赶车,到医院挂号、收费、检查,样样都要排队,一般要到第二天才能拿检查报告。像我们这种从外地到上海看病的,就不得不多住一天,不但人受罪,费用也增加了。”王庭开说,“对长三角患者开通绿色通道,让我们觉得非常贴心。”
中山医院门诊部主任范仲珍表示,随着交通的提速,长三角“一小时生活圈”对医疗等社会服务也提出了相应要求,中山医院探索推出了“一日就医”模式,让长三角的患者上午到院就诊后,当日就可做完多种检查、检验,并能得到医师的诊疗意见,无需住院的患者当天就能回家。
“一日就医”要求医院所有流程必须高效畅通。范仲珍介绍,中山医院为此进行了流程再造,请专家掐秒表计算每个环节所需的时间,减少内部无效走动。除了网上预约、电话预约等传统方式外,中山医院还借助信息化工作平台,实现各项检查的申请、批价、预约一次完成,使得很多在其他医院需要等候数天甚至数周的检查,如肌电图、运动平板试验、CT平扫、胃镜等,可实现当日检查、随到随做。在医学检验方面,生化报告提速到2小时出具,免疫报告提速到4小时出具。这种速度走在了全国同行前列。
“一日就医”医疗服务模式,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压缩了患者就医中的无效时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医难”。对于三成患者来自外地的中山医院来说,此举大大节省了外地患者的就医成本。
优质医疗资源辐射长三角
从今年开始,上海全面推行郊区三级医院设置规划,即在2至3年内,上海市、区(县)两级财政斥资数十亿元新建、升级建设和迁建一批三级医疗机构,使每个郊区(县)都至少有一个医疗中心。
“这不仅能使城郊居民无须进城,1小时内就可以就近获得高质量的诊疗服务,更可将上海的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到整个长三角区域。”上海市卫生局局长徐建光说。
按照规划,上海将新建5所三级医疗机构:浦东新区新建上海长征医院,闵行区浦江镇新建上海仁济医院,南汇区临港新城新建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宝山区顾村镇引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嘉定区马陆镇引入上海瑞金医院。此外,将崇明区、青浦区、奉贤区3家中心医院升级为三级乙等医院,将原来三级乙等的金山区中心医院迁建并提升功能。到2012年,上海三级甲等医院将超过40家。
上海的郊区与江苏、浙江多个城市相邻,如松江区紧挨浙江嘉兴,嘉定、宝山两区则与江苏太仓相望。未来,上海的郊区三级医院设置规划,可使很多江浙地区的患者无须奔赴上海市中心,在一路之隔、一水之隔的上海近郊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