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受国务院委托,向大会作了《国务院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情况的报告》。解振华表示,一方面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另一方面也要考虑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所必需的排放空间和对人类共有大气资源的公平使用权。我国将继续建设性地推进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推动今年12月哥本哈根会议取得成功。
健全法制与机制 加强科研和宣传
●1990年,设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协调小组;1998年,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2007年,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2007年6月,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又是发展问题,但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最终要靠可持续发展加以解决。”解振华说。
我国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订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
——加强法制建设。认真贯彻实施环境保护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制订并实施建筑节能管理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和节约用电管理办法、节约石油管理办法等专项或配套法规。199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批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2002年,国务院核准《京都议定书》。
——健全应对机制。1990年,在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下设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协调小组;1998年,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2007年,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由温家宝总理担任组长。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职责各司其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也设立了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构。
——制订国家方案。2007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作为我国“十一五”期间应对气候变化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原则,提出了相关政策措施。
——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开展了全球环境监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情景预测、气候变化评估、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分析等多项重大课题研究,加大了对节能、可再生能源、循环经济等重大技术的研发和示范力度。
——开展宣传教育。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出版物等多种手段开展宣传教育,增进社会各界对气候变化的了解和认识。
——提高适应能力。推进农业结构和种植制度调整,选育抗逆品种,遏制草地荒漠化加重趋势,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强化了森林资源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有效保护。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通过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植树造林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尽可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