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电视博物馆新电视推出的展览《城市记忆·百姓之家》反响很大,有关人士介绍,这个展览的主旨就是“凝固住”正在消逝的百姓记忆。现代化的设施淹没人们的过去,那些有着深厚人文传承的东西逐渐消失,“博物馆应该有这份义务或者有一种责任来把这些东西凝固住”。于是,那些被精心放置在堂皇殿堂上的“老物件”,熟悉又陌生,切近又遥远,呈现出与其本身乃至当代生活难言的契合与疏离。
这都是一些什么样的“老物件”呢?保温电视、煤油灯、剃头刀、黑白电视机、“百灵”收音机、姑娘玩的羊拐、小伙子穿的“大地”牌风衣……此前不久还属于所谓的“破烂儿”。事实上,首博此次展出的“老物件”,相当一部分正是朝阳区文化馆馆长徐伟从收破烂者手中买下来的。从“破烂儿”到“文物”的跨越,看似万水千山,实则就在于有心人的一念之间。
人总是需要不时回望,思想、学说、创作、规划等固为个中精粹;而一般百姓的家常日用,平淡琐碎中也同样凝结着时代风云、岁月沧桑,它们一同构成值得族群永久存留的集体记忆。葛兆光在电视写《中国思想史》时说,“似乎在精英和经典的思想与普通的社会和生活之间,还有一个‘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世界’。”宏大的记录固然激动人心,而一般民众的家常日用也无可替代。
也因此,“老物件”所还原的已不仅仅是当代人弃用的、过去的具体生活用具,同时也是一种情绪、一种氛围。经由博物馆呈现出来的“生活”,已然远离了当年的原汁原味,成为一种审美的、文化的观照。那一只已经被摩挲得透着油光的羊拐,已经不再可能回到旧时的日常情境之中;小姑娘们淡淡的哀愁和喜悦,也成为永远难以复制的记忆。或者说,羊拐本身已经成为某种记忆的承载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