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民皆重幸福指数 中国社会从"斗争"走向"和谐" |
2009-09-08 |
|
多年以前,某村的几个年轻人吆喝着一起“斗地主”(一种风行的扑克牌游戏),不曾想被曾被划为地主的邻居大爷听见,次日一早,年轻人发现大爷在家悬梁自尽。
这个被称为“段子”的黑色幽默,曾博得不少“七0后”、“八0后”哈哈一乐,但凡是对那个时代稍有记忆的人,恐怕很难乐得出来——那段滴血的历史,成为无数人不堪回首的梦魇。
|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温家宝向教师致问候 “永远是学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朱镕基答记者问》出版幕后:保密的新书
新任乌鲁木齐市委书记:"民所恨,除之"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录取参考:靠谱吗?
事业单位“三步”实施绩效工资 反响不一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上海“巧妇”今昔透视民生变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新中国建立之初,反动势力的破坏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中央政府先后开展了“坚决镇压发革命”和“三反”、“五反”运动,不仅巩固了新政权,也创造出建国初期良好的党风、政风和民风。
但在新中国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之后,一九五六年的中共八大明确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建国十周年前后的新中国带来了“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的“黄金时期”。
遗憾的是,在毛泽东进入晚年之后,“四人帮”策划并发动了那场十年浩劫。以阶级划界限、唯成份论英雄,“无产阶级专政”的铁蹄践踏着“黑五类”的身心和尊严,“批斗”、“打倒”之声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旋律。
粉碎“四人帮”拨开了笼罩在中国上空的阴霾,中共以其敢于承认错误的魄力大力平反冤假错案,稳定社会秩序。
作为新中国改革开放的里程碑,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纠正了文革极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将经济发展、人民安康、社会安定作为新中国在新时期的头等大事。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六日,邓小平在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概念,除了国民生产总值的硬指标外,政治民主、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成为“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准。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