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建起中国面积最大的循环经济圈 |
2009-09-23 |
|
新华网西宁9月22日电(记者文贻炜)中国“聚宝盆”--柴达木盆地物宝天华,资源富集。拥有“聚宝盆”,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骄傲。而今,在这片西北高原荒漠建起了中国面积最大的循环经济圈,资源开发,有序利用,变废为宝。
|
tujian.org
胡锦涛致信祝贺兰州大学建校100周年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慈善捐款"四不见"被不方便的制度扼杀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首家中央级媒体停办完善退出机制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个性官员"越来越多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宪法60年 人民权利越来越“厚实” tujian.org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六十周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格尔木市年平均日照时间高达3300个小时以上,是全国太阳辐射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8月下旬,投资40亿元的太阳能发电项目--青海省格尔木200兆瓦大型荒漠并网光伏电站一期工程,在格尔木市郊荒漠戈壁上开工。格尔木市委书记王西秦说:“太阳能产业代表着柴达木盆地下一轮循环经济发展的另一支柱。绿色,是我们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
2005年10月,国家正式批准柴达木作为全国第一批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的产业园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成为海西州工业开发的主旋律。海西州地域面积30.9万平方公里,人口56万。辖内柴达木盆地已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种39个,资源潜在价值15.5万亿元,占青海省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的90%以上,占全国矿产资源潜在总值的16.4%。
柴达木地区资源类型全、品位高、品种组合好、产业关联度高,相互间的融合性较强,可以延伸“油气--盐化工”“煤--焦--盐化工”“煤化工--盐化工--建材”“有色金属--天然气--盐化工”和“铁矿--焦炭--钢铁”五大循环产业链。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盆地内形成格尔木、德令哈、大柴旦、乌兰四大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产业集聚效应开始显现。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生态意义显著。循环经济的实施,将资源利用实现效益最大化,变废为宝,开发与保护实现双赢。
青海盐湖集团所在地察尔汗盐湖内,各类矿物总储量达600多亿吨。察尔汗盐湖资源伴生元素多,但几十年来一直以开采钾盐为主,产品也只有单一的氯化钾,而伴生或共生的锂、硼、镁、铷、溴等有效成分没有有效利用,几乎都作为废料排放,每年生产百万吨的钾盐就会产生8亿多吨废料。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