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色化:中国社会主义的生命所系(2) |
2009-05-14
|
|
“当代特色”体现和展开于党领导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切领域、一切方面,始终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旺盛活力。
4、特色化的本质在于实践化。“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丰富的实践性,它的价值和生命力维系于实践的需要和发展。我们必须深入概括和总结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经验,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鲜明的实践性特征。坚持实事求是这一最大的思想实践。改革开放以来,党从思想上先后实现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党、怎样发展“三次伟大觉醒”。新形势下,必须立足新的实际,以发展的理论联系发展的实际,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日益深化、思路日益开阔、内容日益展开、体系日趋完善。坚持群众路线这一最大的政治实践。“一切依靠群众”的目的是“一切为了群众”,必须把“惠民”作为党的最高政治追求,直面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坚持改革创新这一最大的工作实践。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化的核心。要紧贴发展实践,推进党建载体与制度创新,彰显党员群众在党的事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积极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党建工作体制机制。
5、特色化的目标在于和谐化。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富裕也不是社会主义,和谐发展才是社会主义。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途径,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绿色通道”。党必须始终不渝地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在思想和谐上,着眼培育人性化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建立以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与自然、人的自身和谐发展为取向的社会主义和谐发展观,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全程目标与终极价值;在结构和谐上,坚持市场经济多元化发展,探索市场经济体制多元化的运作方式,发展多元化的社会公共组织,完善公共权力结构体系,形成多元化的社会治理结构,构建多元化的社会发展格局;在制度和谐上,建立和健全一种动态的、适应发展规律的、动力与平衡相结合的社会运行机制;在政治和谐上,坚持以党的意识形态引领社会主流价值观,以党内正义促进社会正义,以党内民主推进社会民主,以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形成社会对党的高度政治认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营造人人和谐、时时和谐、处处和谐的“共有精神家园”。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