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三鹿毒奶粉事件将作为一种创痛永远留在中国人的记忆中。数以万计出生不久的小生命,遭到了三聚氰胺的无情袭击,发病、住院甚至不治而亡。在三聚氰胺大清查的风暴中,包括伊利、蒙牛、雅士利、圣元等国内知名奶制品企业几乎尽数卷入,从奶粉到液态奶到奶糖,概莫能免,刚刚开始全民享受牛奶的中国人深陷恐惧和愤怒之中。
为此,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严厉手段:质检总局局长引咎辞职,石家庄市主要领导被免职,三鹿公司董事长被追究刑事责任,涉嫌非法销售、添加三聚氰胺的不法分子被捕。与此同时,病情严重的孩子得到免费救治,施行八年的食品质量免检制度被废止,食品中三聚氰胺的含量限制有了国家标准。
2008年的最后几天又传来消息,三鹿集团进入破产程序,22家责任企业愿意向患儿主动赔偿,对近30万名确诊患儿给予一次性现金赔偿。22家责任企业还共同出资建立了医疗赔偿基金,患儿今后一旦出现相关后遗症,发生的医疗费由该基金给予报销。对于肇事企业来说,这应该是一次求取患儿家庭和社会谅解的诚意之举。对于在食品安全风暴中战战兢兢的国人来说,看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也是一种安慰。从目前来看,三鹿毒奶粉事件进入了有序善后的阶段,然而它所留下的沉痛教训是必须汲取的。
在中国奶业大扩张之前,牧场和奶牛归企业所有,企业对原奶的生产全程掌控,想往其中加入乱七八糟的东西几无可能。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人收入的提高和消费的升级换代,对奶制品的需求量陡然增加,一场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奶业“大跃进”发生了。奶制品企业根本等不及靠滚动积累的方式完成扩张,而纷纷采用输出品牌与无名小厂联营的方式提高产量。产能大增后,仅靠自家牧场里的奶牛已无法提供足够的原奶供应,千家万户的养奶牛户加奶站收奶的方式成了气候。牛奶少买家多,东家不要卖西家,奶站慢慢化被动为主动。为了以尽可能低的代价收牛奶,各企业都不同程度地放弃了对牛奶质量的严格要求,其中尤以三鹿为最。奶站大做手脚,企业故意放水,奶制品监管的第一道关口就此失守,添加三聚氰胺已经是全行业的“潜规则”。
再看看乳品行业的监管程序。刚刚挤出的鲜牛奶是畜牧业的产品,该归农业畜牧部门监管。同时,它又是食品加工企业的原料,那么质检部门也有权监管。开办奶站需要办工商执照和卫生许可证,这又进入了工商和卫生部门的监管范畴。然而这么多的监管部门,反倒多龙治水水不清,谁也未能在三聚氰胺掺入牛奶然后制成各种产品的过程中出手,制止这场大悲剧的发生。更令人不可理解的是,检出三聚氰胺的三鹿、蒙牛、伊利等企业的奶粉居然是“国家免检”产品。食品行业的原料多数是农产品,不同批次之间的质量并不稳定,如何能实行免检制度?而“抽查三次合格就算过关”,又如何确保人们可以放心食用?现在,食品质量免检制度寿终正寝了,并不意味着一切问题的终结,加强监管还有好多工作要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