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一年新春,能不能给春联加点“文化味” |
2009-05-31
|
|
新春佳节,很多家庭都在门口贴上了大红的春联,形式喜庆,联语吉祥,一些贴在住宅楼单元门口、小区单位门口的春联,经常惹得行人驻足观看,平添了几份节日的气氛。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些年的春节,在带着节日的喜悦,欣赏街道、家庭的春联,感受浓厚的“年味”时,心里也总有个小小的希望:希望春联中能更多一些“文化味”。 现在的春联,大多都是在商场购买的,联语也多是相同的几句,比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爆竹声声辞旧岁,红梅朵朵迎新春”、“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等等,词句吉则吉矣,佳则未佳。一些春联还是用印刷体制成的,尤其让人觉得少点韵味。 这样的春联,作为春节的装饰品还好,热烈又喜庆,但却难以彰显出春联的文化底蕴,没有把春联这种中国特有的年俗形式用好、用足。 贴春联是中国传统的年俗,与鞭炮等其他年俗用品一样,寄托了人们辟邪去害、追求喜庆安乐的美好愿望。而春联的内容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用语简洁、对偶、精巧,尤其能体现出中华民族年节的文化内涵来,一直以来都备受喜爱,甚至成为一种专门的文学形式。 一些流传下来的传统春联,语气古雅,词义精炼,很有意思。比如据载是五代时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拟写的中国第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文辞和意义都很好。“余庆”和“长春”虽然据考一个是人名、一个是当时新定的节日名,但也透露出吉祥之意,可说是一词两用、一箭双雕。 另如“积善人家庆有余,向阳花木早逢春”,一联中浓缩“赋、比、兴”三种修辞手法;“一元复始九洲同庆,八方和谐四季平安”巧用数字、对偶工整;“五星旗,五环旗,中华旗焕彩;百姓梦,百年梦,奥运梦成真”则有浓厚的时代感,文化格调很高……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总的来说,一副好的春联,不仅能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也能书写内心的情怀、描述时代的剧变、彰显个人的品格,给人力量、信心和勇气。如果再能用富于美感的书法写成,在欣赏词句的同时还能领受形式的美感,那就更可称精品了。特别希望在春节期间,能欣赏到更多这样的春联精品。 实际上,在春联中增加一些“文化味”,也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更好地领悟中国传统礼俗的魅力。试想,走亲访友,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独具特色的春联,书法共欣赏,联语相与析,自然也促进了交流、增进了感情。家中有练书法的孩子,春节期间正好可以发挥特长,自写自贴,亲朋好友共同欣赏,既鼓励了孩子,也融洽了关系。又或者,看到某副春联有风骨、有格调,为其词才、书法所倾倒,即使是陌生人家,也可敲门扣访,找到知己良朋,不也“不亦乐乎”吗?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