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激发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
2009-07-29
|
|
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一论述,充分揭示了中华文化对于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国家竞争力的极端重要性。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要求我们坚持以为根本,大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全社会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激发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精神家园对一个民族至关重要
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自身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反映着这个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准则。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源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蕴含在特定民族文化传统之中,随着民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作为民族独特精神气质和价值取向的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获得精神支柱和不竭发展动力的重要源泉,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维系民族共同生命的根本力量。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如果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丧失自我、丧失根本。
精神家园对一个民族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数千年而不衰,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不仅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而且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必须依托历史、立足现实,尊重过去、面向未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挖掘、整理和扬弃,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延续。
建设精神家园须大力弘扬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持续发展,不断取得进步、走向繁荣昌盛的重要精神源泉,是滋养我们民族文化精神生活的肥沃土壤。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坚持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主体,以外来健康有益文化为补充,大力弘扬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
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挖掘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切实保护和利用好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既包括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如文物、典籍等,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口头传说、传统艺术、民俗活动、节庆礼仪、民间工艺等。它们记录着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是民族悠久历史的宝贵物证,是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和走向未来的文化根基。
运用多种方式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面向大众的宣传普及,是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工作。应通过多种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
建设精神家园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也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根本遵循。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建设共有精神家园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建设共有精神家园提供正确的思想航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集中概括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是统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和奋斗目标。这个共同理想,既体现了党的奋斗目标,又体现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意愿,把我们的国家、民族与个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建设共有精神家园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既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已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对于中华民族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凝聚和激励作用越来越突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建设共有精神家园提供根本的价值尺度。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规定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辨别是非善恶、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准则和规范,是引领社会风尚的旗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