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行来,“新春走基层”的记者们一次又一次感受到了红红火火的好日子!刚刚走过的虎年,我们交出了一份厚实的民生“成绩单”;迎面而来的兔年,基层民众对建设幸福美好生活,更是充满希望——
“活了70多岁,第一次在这么漂亮的房子里过年!”2月8日,中越边境广西东兴市东兴镇河洲村73岁的何梅阿婆,带着记者参观自家两层400多平方米的“农家别墅”,脸上笑开了花。“以前,我们住的是泥瓦房,漏风又渗雨。住上这样的新房子,多亏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边民过上好日子,社区有了“暖房子”,救孤成了“一家子”,抗旱力保麦苗子……
社区房子更暖
吉林延吉市文河社区
吊兰、洋绣球……几十盆花枝舒叶沃,水水灵灵。88岁的崔光勋老大爷看在眼里,甜在心里:“往年冬天屋里也就14度左右,人总冻感冒,花也冻死不少盆。多亏了政府的暖房子工程,今年室内温度有二十三四度。过了个暖冬,兔年我家这些花儿肯定长得更好。”
2010年,延吉市对60栋、2810户,共计25.4万平方米的既有居住建筑,实施了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单薄的外墙加上了保温层,漏水的屋顶重新做了防水,四处灌风的楼道安上了窗户,污秽的楼梯间被粉刷一新……
冷暖两重天地。对这一惠民工程,居民们高兴地编了顺口溜,“墙穿棉袄,顶戴棉帽;安了窗户,刷了楼道;里外三新,老楼新貌!”
为了让老百姓冬天过得更温暖,2011年,延吉市还将继续推进暖房子工程,计划投资7.9亿元,完成582栋、366万平方米既有居住建筑实施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作。
农家日子更旺
广西东兴市东兴镇河洲村
“危房改造,我家共获补贴4万多元。除了建房补贴,我们还享受好多补贴哩!”本文开头提到的何梅阿婆,乐呵呵地扳着指头数:看病有新农合,报80%的医药费;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都有60元养老金;种田还有粮食直补,每亩每年80元……
东兴市受自然、历史条件制约,很多边境山村缺水、少路、不通电,不少村民住着危房。市里全力推进兴边富民,在危房改造、交通、饮水、土地开垦整理等方面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何阿婆所在的河洲村,借助国家优惠政策,投入了1000多万元改造基础设施,新建水泥道路15公里、灌溉渠道380米、沼气池200多座,解决了380户村民的饮水问题,等等。全村639户村民,近3年来完成危房改造的就有267户。
“新房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宽,村子越来越漂亮,乡亲们的日子就像甘蔗节节高年年甜。”河洲村村支书助理项载全自豪地告诉记者。
以前,村里路又破又窄,种的东西运不出去卖。现在,修了水泥路,红薯、龙眼、荔枝都能运出去变回钱。何阿婆的小儿子项达光说:“现在政策这么好,只要肯努力,不愁过不上好日子”。新一年,他还计划在农闲时与乡亲们一起做些中越边境生意。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高酿镇三寨村
早上6点,罗康敏家的屋顶上就升起了炊烟。“原来,我家就住在简陋的棚子里。政府将我家从山坡迁下来安置在公路旁,同时还配套建设了水和电。做梦都没有想过有这一天,生活大变了样!”谈起自己的新生活,罗康敏激动得眼中泛起泪光。
早在2008年,贵州省委、省政府调查摸底发现,全省有192.48万户农民住在危房中,占农户总数的23.16%。在中央支持下,贵州打响危改攻坚战。黔东南州困难户罗康敏家,幸运地成为一户试点。
告别了住临时窝棚的日子,罗康敏家的生活有了很大起色:老婆的病好了些,两个女儿上了学。2011年春节,罗康敏带着一家人在新房子里欢欢喜喜过了个温暖年,并积极规划着自己的未来:从政府贷点小额贷款,租点山地,扩大金秋梨种植规模;再去农技站好好培训一下,提高种植技术,多赚点钱支持孩子学业。“希望孩子们将来走出大山,好好报答社会”。
黔东南州共有39万多户农危房,2010年完成了7万多户农危房改造。今年,这项惠民工程,将让更多的村民住上新房子、过上新生活。
救困更加到位
新疆乌鲁木齐SOS儿童村
“阿姨新年好!”敲开乌鲁木齐SOS儿童村9号邓琼家的门,活蹦乱跳的卜成元抢在邓琼“妈妈”前头,打开了门。邓琼边给小成元准备衣服边说:“一早,助养人陈先生来电,要带他去看电影呢!”
10年前乌鲁木齐SOS儿童村开村,邓琼从报纸上看到招聘信息,毅然报名参试。考试合格后,她从老家江西吉安来到“村”里上了岗。10年来,邓琼已经成为10个孩子的“妈妈”。
近年来,社会对儿童村和这些孤儿们的关爱越来越多,从捐钱捐物,到志愿服务、社会助养等等,社会的关爱,带给那些幼小的心灵更多亲情的温暖。邓琼高兴地告诉记者:“这不,孩子们都‘回家’过年了:于飞和景丹丹被助养人接回家过年,邓楠欣被助养人带到温州过年……”
春节期间,乌鲁木齐SOS儿童村的70多个孩子被领回“家”过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政厅今年开展的“领双孤回家过年”活动中,全疆有1500余名孤儿孤老被爱心人士领回“家”团圆。
福建省沙县富口综合农场宝龙新村
一排排整齐崭新的楼房,家家挂灯笼,户户贴喜联。正在屋外打糍粑的吴起鑫,用吆喝声表达了大家的心情:“打糍粑了,过新年呀!搬新家了,谢党恩呀!”
2010年6月,一场洪灾冲毁了吴起鑫的希望。
吴起鑫家一直生活拮据。2008年,他通过土地流转从外出做小吃的邻居手中转来25亩鱼塘,本想靠勤劳脱贫致富。没想到,鱼塘去年全被洪水冲毁,直接经济损失10多万元,房子也被淹得无法住人。吴起鑫再度沦为需要依靠政府救助的低保户。关键时刻,政府伸出了救助之手,加紧实施灾后住房重建。如今,宝龙新村包括吴起鑫在内的44户灾后重建户都住上了新居,过了个安乐年。
截至去年底,沙县全县城乡低保户超过3200户、总人口6000多人。面对这些困难群众,沙县努力将救助工作做得细致、有效,尽量解决他们的住房、就医等生活需要。今年,他们还将加大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致力于增强低保户等困难群众的自身“造血”功能。
抗灾更多力量
江苏省射阳县长荡镇云安村
一场抗旱保苗课,正在麦田里开讲。县高级农艺师、县农环站站长徐守明现场为村民讲课:“抗旱保苗要科学,既要浇足浇透,又要避免田间积水……”就村民们提出的除草、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问题,他还开出了“田头处方”。
兔年春节,射阳县的田间地头,许多农业技术人员在为抗旱保苗忙碌着。射阳县是全国著名的产粮大县,自去年9月中旬以来却一直没有降雨,加之大风天气多,土壤失墒加快,导致越冬作物旱情严重。
面对苗情和旱情双重复杂的局面,射阳县委、县政府向全县各镇、各部门发出倡议,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在第一时间迅速投入抗旱保苗第一线。目前,由1200多名党员干部组成的100多支党员抗旱服务队,自筹资金,购买灌溉设备80多台,深入田间地头,重点帮助家中劳力欠缺、家境困难的农户组织抗旱。截至2月7日,全县共投入抗旱资金500多万元,日出动劳动力1万余人,530多座排灌站全部开足马力,已抗旱保苗157万亩次。
“我家的麦子,已按技术员说的浇了一次水。虽然旱情严重,但我有信心获得好收成。”正在田间给麦子浇水的陈洋镇后湾村村民唐德龙满怀希望地说。(记者 戴岚 赵鹏 庞革平 汪志球 姜洁 孟海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