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淮南市生产总值从263.6亿元增加到600亿元,年均增长13.2%;财政收入从36.5亿元增加到106亿元,年均增长23.8%。淮南以其自身的实力,跻身安徽省经济总量500亿、财政收入100亿俱乐部,稳居全省经济社会发展[FaZhan]“第一方阵”,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ChengShi](“两型城市[ChengShi]”)建设方面趟出一条新路。 围绕“四煤”发力。以煤炭起家、缘煤而建的淮南,确立“立足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的“四煤”发展[FaZhan]转型之路,实施“T”型空间布局和产业[ChanYe]布局。煤电产业[ChanYe]加速提升,原煤年产量从4018万吨提高到8100万吨,年发电量从230亿千瓦时提高到465亿千瓦时,分别增长101.6%、102.2%,率先在全国建成“亿吨级”煤电基地。煤化工、煤机产业[ChanYe]加快培育,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地,纺织服装、轻工食品等传统产业[ChanYe]加快振兴。现代农业加快发展[FaZhan],农业产业[ChanYe]化“712”提升行动计划扎实推进。现代服务业统筹发展[FaZhan],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现代金融、房地产等产业[ChanYe]蓬勃兴起。同时,强力推进节能减排,提高煤炭回采率,开展瓦斯、煤矸石、粉煤灰、矿井水等综合利用,发展[FaZhan]循环经济;淘汰落后产能,开展低碳经济试点。 精做“四宜”文章。淮南打造山水园林城市[ChengShi]、滨河滨湖城市[ChengShi]、宜居宜游宜学宜业城市[ChengShi],统筹推进新区开发、老区提升、矿区改造、景区完善和立体交通网络构建。城市[ChengShi]建设蓬勃展开,完成投资492.3亿元,成为经济发展[FaZhan]的“新引擎”。竣工商品住房面积775万平方米,新增城市[ChengShi]道路面积380万平方米,改扩建农村公路1743公里。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淮南港和航站楼加快规划建设,综合交通运输能力大幅度提高。城市[ChengShi]创建深入推进,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ChengShi]、中国优秀旅游城市[ChengShi]、节能减排二十佳城市[ChengShi]、资源型城市[ChengShi]可持续发展[FaZhan]示范市等称号。新增绿地面积586.4万平方米,新创4A级景区2处,列为省级城乡一体化试点市。建成国家级研发平台3个,鉴定科技成果167项,荣获各类科技进步奖51项,第六次荣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一个绿色新型的现代化能源城市[ChengShi]淮南,正在淮河之畔强势崛起。(沈国冰、孙玉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