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中国特色 中国亲民 国家礼仪 全民学习 国家记忆 图文聚焦 行业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图鉴国情 亲民工程 国礼系列 图解国学 图鉴国史 博览古今 地区消息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情集萃 亲民项目 国礼品鉴 国学精华 国史系列 中图推荐 国际博览 关于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安徽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3000年前的南陵真是命脉之城?(图)
2011-05-27
3000年前的南陵真是命脉之城?(图)

发掘[FaJue]现场

3000年前的南陵真是命脉之城?(图)

印纹硬陶器[TaoQi]

3000年前的南陵真是命脉之城?(图)

印纹硬陶器[TaoQi]

  发掘[FaJue]百余座土墩墓

  据负责此次[CiCi]文物发掘[FaJue]的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SuoChang]宫希成介绍,此次[CiCi]发掘[FaJue]的牌楼土墩墓群位于芜湖市南陵县三里镇牌楼行政村与漳西行政村交界处的丘陵地带。该墓葬[MuZang]群是为配合京福高铁建设,前期进行考古钻探时发现的。从2010年5月至2011年1月底,他们先后在涉及的铁路沿线内抢救性发掘[FaJue]130多座土墩墓。这也是安徽省首次对土墩墓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考古发掘[FaJue]。

  宫所长[SuoChang]说,2001年南陵县千峰山土墩墓群就被公布为“国保”单位。此次[CiCi]发现的牌楼墓葬[MuZang]群,虽然没有千峰山多,但也有600多座,密密麻麻分布在该村相邻的山脊上。

  出土数百件珍宝

  宫所长[SuoChang]告诉记者,土墩墓其埋葬形式为平地起封,不挖深坑,只有封土没有墓穴,形如馒头,随葬的器物以几何印纹陶器[TaoQi]为主。

  此次[CiCi]对铁路沿线130多座土墩墓的发掘[FaJue]中,他们共出土随葬品数百件(不包括地层中出土的数十件),器形有印纹硬陶器[TaoQi]、泥质陶器[TaoQi]、夹砂陶器[TaoQi]、原始瓷器、石器、玉器等,其中以印纹硬陶和泥质陶器[TaoQi]数量最多,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原始瓷器、夹砂陶器[TaoQi]、石器、玉器数量均较少,另有少量铜器残件。

  距今约有3000年

  据宫所长[SuoChang]介绍,以前安徽省虽然对土墩墓有所发掘[FaJue],但都是比较零星的,不仅数量少,而且规模也小,所以对于土墩墓的研究只是一知半解,但此次[CiCi]发掘[FaJue]基本确定了土墩墓的年代:距今约3000年的西周中晚期;而且其性质也得以确认:南方一种独特的墓葬[MuZang]形制。

  宫所长[SuoChang]说,以前对于土墩墓的年代及性质,各路专家的分歧比较大,有的认为是商代,有的认为是战国。此次[CiCi]发掘[FaJue]的一百多座土墩中,虽然也没有发现尸骨和葬具,但从其他出土物等多方面分析认为:这就是墓葬[MuZang],是当时[DangShi]该处一种独特的墓葬[MuZang]形制。

  南陵曾是繁华之都

  按照常规,有这么多的墓葬[MuZang]存在,说明当时[DangShi]这里相当繁华。这些人在这里做什么?他们依靠什么生活?这所有的疑问似乎都指向当时[DangShi]比黄金还要贵上十倍的铜矿业开采。宫所长[SuoChang]告诉记者,每个分布有大量土墩墓的山脚下,都有广泛的古铜矿遗址。 “这绝对不是巧合这么简单!”宫所长[SuoChang]说,这些古铜矿遗址也是上世纪发现的,时代和这些土墩墓基本属于同一时期。

  宫所长[SuoChang]告诉记者,在被称为青铜时代的西周,铁还没有发明,当时[DangShi]的铜不仅可以像黄金一样作为装饰品,还可以铸造武器、货币以及生产工具,地位仅次于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如此重要的资源,统治者对它的重视程度可想而知,所以派人大量开采是必然之事。不过,这所有的一切都没有历史记载。宫所长[SuoChang]分析认为:这可能是当时[DangShi]的统治者出于保密的原因。“不管怎么说,当时[DangShi]盛产青铜的南陵县,对当时[DangShi]的社会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记者 王素英 文/摄)

 相关链接
·切实做好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管理
·  见义勇为人员享受劳模待遇(图)
·阜阳各大景区备战“五一”迎接客流
·省农委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农业部门防止菜贱伤农
·走进交警指挥室接受震撼教育
·合肥野生动物园全面禁车
·滁州市培训大学生应急救护队
·岳西旅游农特产品在肥推介
·企业最怕员工“剽窃式跳槽”
·合肥未来五年力推文化实力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