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国时报》19日刊发一则有关澳门的报道,文章说,澳门回归十年,从城市崛起看,最大转变是澳门由珠江口边上的地区性小城,一跃成为全球知名的国际性特色城市,对外风貌的大幅改变直接影响着本地居民、乃至年轻一代“看待本土”的思维;在澳葡政府时期的澳门民众,中华传统文化仅是种“生活方式”,具殖民色彩的文化遗产是个安居空间,欠缺人和家园间连结与认同意识,然现已经改变。
年轻学人为教育扎根
教育是建构年轻一代爱乡爱土与爱国情操的重要社会化过程,建立居民与社区认同意识的工具,80年代中期从日本学成回澳门、并积极投入艺术推广的版画家王祯宝开玩笑地指出,“长期以来,澳门学校的美学教育,就是比‘零’、再多一点点!”相较于王祯宝开始着手为儿童美学教育扎根,现还有一群年轻学人与教师,于2002年开始为澳门的“乡土教育”奔走。
做为葡萄牙的殖民地,长期以来澳门当地并无所谓“本土”专业教材。由于澳葡政府对教育采放任管理方式,造就出澳门私校林立的教育体制特色,再加上仅四、五十万的人口数,教科书市场规模太小让书商无利可图,导致澳门的历史课程教材,出现从台湾、香港或大陆引进的奇特现象。
无官方统一教材、私校各吹一把号,“澳门学生都上过历史课,对世界、中国、香港与台湾历史全都很熟悉,独独对自己所生所长的澳门不了解”,2002年开始投入“乡土教育”改革的澳门理工学院副教授林发钦感慨地指出,“乡土教育就是要年轻一代,对本地产生归属感、有认同感,最重要的是教材要本地化!”
推动历史教材本地化
推动历史教材本地化背后,本地出身的林发钦有切身之慨。澳门的小城小调环境容易造成视野短浅,“澳门的小学就是在大厦里,好一点的中学有操场,也就是半个篮球场大”,曾在澳门的中学任教过的林发钦笑着说:“有高中生到台湾的大学去参观,都已经走进校园了,还东张西望的问哪一栋楼是大学?”
林发钦与一群澳门年轻学人,于2002年开始推动历史课程本土化活动,2005年澳门成功申请联合国取得“世界文化遗产”的认证,加上澳门经济复苏并成为全球知名城市,从城市定位角度看,历史本土化更显重要,“香港是一座文明城市,那澳门是什么?澳门应该是一座‘文化城市’,而文化要先了解历史!”林钦发认真地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