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消费券效应近日也蔓延到房地产这一特殊市场,上海、北京、南京、杭州、武汉等大中型城市的一些房地产网站和开发商相继联手派发号称总额过亿元的“购房消费券”,试图搭上“消费券”东风,化解成交冰冻的楼市。
面值数千上万的购房消费券一经推出就在短时间内被申领一空,但实际使用中却有诸多限制。“购房消费券”能否真正启动楼市,是真心让利还是假意“做秀”?
2009年3月7日,领取购房券的市民准备出发,赴各楼盘看房购房。 新华社记者 孙参 摄
上亿购房券打造“票房联盟”
2月19日,武汉《长江日报》首先公布发放总额超过1200余万元的购房消费券计划,只要订阅该集团旗下报纸的读者,均可在指定时间内领取面值为5230元的“购房消费券”,共计2400张。购房者可在包括万科在内的30家品牌楼盘中选房,议定价格后消费券可直接抵扣房款,开发商则凭借回收的消费券,冲抵在长江日报刊发的广告费。
自武汉首发购房“消费券”之后,重庆、南京、杭州、上海等地开发商也纷纷效仿,“购房消费券”一时风靡全国。重庆某地产商打出“一亿元购房券请你白拿”的口号,向消费者派发单张面值为5000元、总额为1亿元的购房券,一位消费者最多可领取6张,也就是说最高可抵扣3万元的房款。南京“365地产家居网”推出“派发购房券”活动,单张券平均可抵扣3000元房款,在活动刚启动的几小时内,已有近1500名市民报名申领。
而覆盖范围最广、消费券总额发放量最大的房地产门户网站搜房网于2月24日首批派发的总额超过一亿元的“购房消费券”,在短短一周内就吸引了超过15000位搜房卡会员申领,首批“购房消费券”已基本发放完毕。搜房网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正在和开发商积极沟通和谈判,计划在3月推广购房消费券的覆盖面,预期将可在国内50多个城市的数百个楼盘使用,试图打造中国房地产业的“票房联盟”。
让利还是做秀?
购房消费券一经推出,就受到热烈关注,在不少城市里更是被抢购一空。部分市民表示,购房券是沟通购房者和开发商的桥梁,值得市场期待和赞赏。“作为一种促销手段,购房券已经将优惠‘折现’,如果能用到的话多少也是一些实惠,或许能成为购房者和开发商共同获利的平衡点。”一直留心房地产市场、希望早日拥有自己房子的上海某IT企业员工安纬说。
但大部分人则抱着“先领券再观望”的心态参与申领。网友MEI用“不领白不领”直白道出了广大市民申领购房消费券时的普遍心态:“买房最关键的还是房价,如果加上消费券的面额综合房价能够接受,才会考虑买房。”
而进一步探访则发现,天下没有免费午餐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形形色色的使用限制,使得票面价值高昂的购房“消费券”沦为鸡肋,轰轰烈烈的让利活动,也变成开发商和网站联手的促销噱头。
记者采访发现,目前购房消费券的使用范围极其有限。如搜房网在上海派发的消费券仅限于6个楼盘,其中多是商铺和写字楼,且消费券也只适用于楼盘指定的个别“特价房”,户型和位置都不是很理想。记者致电北京部分参加活动的楼盘,被告知,有的楼盘甚至只有一两套房子能使用消费券,而且房型非常不理想,还不通煤气,只能使用电磁炉。
网友李湧说:“通过亿元消费券的发放拉动楼市的口号不仅华而不实,甚至有些可笑,‘成千’‘上万’的消费券面额相较于上百万元的总房价根本就是‘杯水车薪’,购房消费券不过是趁着现在‘消费券’风行,‘新瓶装老酒’,说到底还是变相促销。”
市场机构克而瑞(中国)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陈啸天认为,“购房券”的现身,其实质是用各种噱头巧妙地掩饰较小的折扣优惠力度。“购房券”作为一种营销手段,是由开发商、媒体或机构设计的一种促销形式,如重庆某楼盘宣称购房最多可以使用4张单券面额5000元的购房券,也就是最多每套房优惠2万元,以当地商品住宅均价4800元/平方米、普通商品房80平方米来计算,2万元的优惠相当于打了95折。倘若不能与其它优惠叠加使用,大部分消费者都不会对区区一个95折趋之若鹜。
他认为,“购房券”发放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时下“消费券”已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问题,采用这一形式来做价格营销,无疑可以引起更多的关注;二是传统促销方式在长期的弱市下难见起色,“借壳”消费券概念营销实属必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