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城市,只能电话传音。
忙碌中,转眼就到了5月5日。
上午,刘刚如以往一样入户走访,手机突然响了,“要生啦!”电话里,是亲戚急切的声音。
电话挂断了,刘刚愣了一会儿才转过神来,立马跑去开车。
1个小时的车程,终于,他到了医院。飞似地跑向妻子所在的病房,看到了很久不见的妻子,更见到了期盼中的孩子。
“儿子。”妻子的眼睛湿润着,告诉他。
刘刚走到婴儿床边,看着可爱的孩子,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欢喜、感激、愧疚,百感交集。
而这时,他的手机还不停地有工作电话打过来。他看着可爱的儿子,百般不舍,用手机拍了一张照片,然后就离开了病房,甚至没有抱一下孩子,赶回通州继续工作。
妻儿,依旧托付给了亲戚。
“我们这个团队,几乎都是80后,大家都忙得不能回家,很多人的孩子还小,或者妻子正怀孕,我们是一样的。”刘刚说,“但把村子建设好,是关乎未来的大事。”
去年12月,在“刘刚们”的努力下,北神树村的村民们已搬迁上楼。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些党员、干部们,用自己的心血,浇灌着“党群之花”。
2011年12月,昌平区东小口镇中滩村的拆迁腾退已渐进尾声,一户姓邱的村民却迟迟不肯签订腾退协议。
“有什么困难,尽管说。”村党支部书记张亮上了门。
这位村民不久前被检查出癌症,需要做化疗手术,再加上家庭内部的一些问题,腾退协议迟迟签不下来,“就我家这情况,你让我怎么签?”
张亮二话不说,“拆迁的事回头再说,看病要紧。”
听说化疗费用一时凑不齐,张亮自掏腰包,前后两次送来总计4万元,让村民先去看病。
捧着厚厚一沓人民币,这位村民的眼泪都快掉下来了。此后,这户人家赶在12月15日搬迁奖励期之前签订了腾退协议。
短短45天,全村365户,92%的村民签订了腾退协议,“多一半是冲着支书张亮的面儿。”昌平区东小口镇纪委书记杜淑净说。张亮连轴转了三个多月,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落下了高血压、胃痛等好几样毛病,抽屉里备着的药物达十几种。
在大兴的旧宫,在丰台的夏家胡同,在顺义的天竺……无论记者走到哪里,都能够听到村民们说起一个个党员、干部的感人故事。
以民为先、工作在前、不图名利,正是有这样的党员、干部,群众才会支持工作的开展,而群众的支持,才是城乡结合部建设的最大推进力。
一个党员,一面旗帜
其实,在这次轰轰烈烈的城乡结合部建设中,有很多党员和干部,既是工作人员,同时也是“搬迁户”。
他们也祖祖辈辈生在、长在这些村子里,他们也和普通的群众一样,有家、有业,他们也有自家那本“难念的经”,他们也有家庭的未来需要谋划……群众有的、他们也有,群众需求的、他们同样需求。
但他们,还有一样:党员、干部那份“以身作则,冲锋在前”的责任。
京南丰台,卢沟桥乡西局村横跨南三环,65%以上的宅基地内都建了二层以上的违建,出租房屋9000多间。2010年7月15日村民代表大会顺利通过腾退安置办法,7月31日村民宅基地腾退工作正式开始。
那时,很多村民都在观望。
“在困难面前,在现实利益面前,党员怎么做,老百姓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西局村党总支副书记张俐说。
为了方便村民腾退,村委会从周边小区协调到300多套周转房,可以安置全村大约三分之一的搬迁户。按照原先规定,谁家先签腾退协议,谁家就可以优先住进周转房。
为响应村党总支的号召,全村130多名党员仅在4天内就全部签订了腾退协议,但除了家里有80岁以上老人或者卧床病人的,没有一户党员去享受这个周转房的优先权。
“冲这一点,咱心里服。”村里的老人赵福林说。
而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石景山老古城,在搬迁初期,很多村民心里打鼓:在长安街边,这么好的地方,寸土寸金,怎么可能让我们住回来?
“先把房盖起来。”石景山区政府很快做出了决策。
但一个难题摆在面前——没地。
地去哪里找?区政府想到了老古城地区的古城泰然投资管理公司。
泰然公司是老古城地区的本土企业,员工很多都是本村党员。而公司在村子西北角的30多亩地,约25万平方米,正是盖房的理想用地。
泰然公司董事长张国栋回到公司召开会议,“搬迁,对咱古城的今后发展有重大的意义,咱能不支持吗?”一席话,员工们都赞同:“拆,盖新楼!”
协议没有,一分钱的补偿款也没有,2010年3月底,那片厂房就这么拆除了,仅仅用了7天。
又过了20天,这片地正式开工建设。放心了的百姓们纷纷去签约,12月底,老古城全部拆除完毕。
如今,新的居民楼主体已经完工。
在50个重点村建设的“攻坚战”中,无数的党员、干部们始终站在了“吃苦在前、以身作则”的最前列。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党群齐心,其利断金
党员、干部们,事事把群众的利益摆在第一位,以情暖人。同样,这份情,也在百姓的心里流淌,让他们从迷茫、到清晰、再到支持、更到推动。正是有了这种真情的互动,城乡结合部改造才能不断提速。
石景山区衙门口村,号称“京西第一村”,加上流动人口有3万人,面积2.65平方公里。
2010年,衙门口村开始了改造的进程。
但居民们的心里“疙瘩”太多:衙门口村让五环路“一分为二”,五环内和五环外的补偿,会不会有差别?之前也因为修建五环路、绿化带等项目进行拆迁,但政策却有不同,这次政策如何?
随着与工作人员的不断交流,居民们心里的“疙瘩”也在慢慢解开。
同时,石景山区“党员承诺制”发挥了巨大效力,拆迁范围内的党员们全部作出承诺:带头支持改造。
此时的百姓,在干部们的工作中,了解了政策,在工作人员的努力中,看到了诚意,在党员的带头下,望到了希冀。
于是,百姓也从开始的不理解,变成了双手赞成、大力支持。
2010年6月,评估公司即将入驻衙门口村。但这时,却遇到了问题。公司的负责人在社区服务站里找到社区主任陈福起:“工作量大,但没有办公地点,工作无法开展。”
这时,正赶上年近70岁的老居民田忍修在服务站办事,无意间听到了他们的谈话。
田老太太走过来,对公司负责人和社区干部说出了出人意料的话:“到我家来,我家地方大,白给你们用。”
望着老人的慈眉善目,工作人员一刹那仿佛找到了明灯,“大妈,不会影响您生活吗?我们可以给您租金,不能白用您家的房子。”
老人却一个劲地说:“你们给我们改造环境、为我们服务,我还能要你们的钱?”
老人把工作人员带到家,“看客厅够不够用?够用你们就来这办公。”
40多平方米的空间,临街的位置,作为公司办公地点正合适。
于是,一个特殊的“开在居民家里的拆迁评估点”正式启用。这一用就是两个多月,田老太太没收取一分钱的租金,“咱居民支持政府的工作,大事也做不了,但力所能及的,一定做。”
百姓在党员、干部的感召下,逐渐成为了城乡结合部改造的推动力之一。
“什么叫‘钉子户’?在咱西局,就没有‘钉子户’这一说!”西局村党总支书记武长亮说,“各家有各家的困难,我们所做的就是尽全力帮助协调解决,让村民早日过上新生活。村民们都支持咱的工作,党员、干部和群众,都是一条心,劲往一处使,就是快点把村建设好。”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党员、干部和群众,扭成了一股绳,“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再有怎样的难事,也难不倒这些齐心人。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