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北京4月16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平时我们去一些公共场所,经常能看到监控摄像头,心里觉得挺踏实,挺安全的,但有时也觉得被摄像头监视挺别扭的。北京市政府发布消息称,在2015年前,将实现北京市的政治中心、公交地铁视频监控全覆盖。
根据智慧北京行动纲要,到2015年北京将实施八大行动计划,其中之一就是政治中心、公交、地铁视频监控全覆盖。北京市将在政治中心区、轨道交通、地面公交、在建工地、餐饮企业、地下空间、公园等重点公共场所建设城市安全视频监控设施,整合相关行业和区域的视频监控信息,形成覆盖城乡的城市安全视频监控网络,纲要历经近3年时间,反复修改30多个版本才最终得以修成正果,市政管理者预期借此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移动终端察看高清监控信号并对监控点进行遥控,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在纲要制定过程中,纽约、东京、新加坡等国外城市的智能化、集约化管理模式都是重要的参考。
要说“让城市更美好”,北京市民都不会有意见,但说到“公交地铁监控全覆盖”,我想,大家还是有各自的考虑:
市民:我觉得问题不大呀,因为都是公共场合嘛,只要它有明显的标识说此处有图象采集功能就没问题。
市民:我会觉得很不自在,就是如果不知道还好,知道的话就看到处都有摄像头,你不知道背后是一双什么样的眼睛盯着你。
市民:尽管这是公共场合,公共场合我不会做什么过分的事情,但是我仍然不希望被一种监视的状态被观察。
相比之下,澳大利亚人在摄像头面前,似乎要坦然不少。旅居悉尼的张坤告诉我们,他所在的城市公交早已实现了“监控全覆盖”。
张坤:公交车上肯定都有,地铁分好几代,最新的一代地铁车厢里都有。尤其是这里的地铁或者公交车都运行得挺满的,这对公交车司机或者乘客也是一种保护吧。
法国的情况与澳大利亚类似。但常住里昂的徐旸说,在更多的公共场合,法国人对监控仍抱谨慎态度,每个摄像头背后,都是百分之百的必须。
徐旸:法国有两部法律涉及了对这一领域的规范,即私人生活法和2007年3月21日通过的摄像机法,根据法律规定监控摄像机的安装和使用必须找到一个平衡点,也就是说在最大限度追求摄像机所带来的利益的同时,把对被摄像人群私人生活的影响降到最小。摄像机法详细规定了三种可以安装摄像机的场合,开放的场合比如广场、公园,封闭的公共场合,比如商场博物馆,餐厅,封闭的非公共场合比如私人住宅,在前两种公众可进入的场合安装摄像机必须同时附有标志,告知公众已进入摄像范围内。
除此之外,法国对监控录制图像的使用,有着严格规定。
徐旸:法律对于摄影图象的保存和使用也做了规定,一般情况下摄影图象不得保存超过一个月,除非该图象中包含了可能认定犯罪事实和损毁情况的证据,而只有警方和其他一些有资质的服务机构为了维护社会安全的目的,才具有审核这些摄影图象的权限。
安全与隐私之间,的确有微妙的界限。无论如何,公共管理专家、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丁兆林认为,在地铁、公交实行监控全覆盖都值得肯定。
丁兆林:监控设施其实是人类技术进步的一个方面,如果它能够保证大家的公共安全,其实从全球的趋势来讲都是在用,这种监控体系它背后需要一整套的快速反应体系,这种反应体系来保证大家的公共安全,可能比仅仅是关注在摄像头本身要重要的多,发现这些问题的接触点并且能够迅速做出反映,这才是我们这个技术体系或者说监控体系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丁兆林还表示,监控的用途,不在于事后总结,更应该是防范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