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下午,孙女士等部分家长和考生来到北京市昌平区公安分局报案,并被受理。图为公安机关向孙女士出具的“接受案件回执单”。 实习生 郝帅斌摄
“我看到你们的报道了,我们家孩子的情况和王先生家孩子的情况一模一样。”
今天7时许,中国青年报记者接到了杜女士的电话,反映她的女儿小萌也遭遇了高考招生骗局,先后花了22万元参加所谓的“校园小计划”,最后被证实是非学历教育,无法办理学籍。“孩子5月8日看到报道后就给我打电话问该怎么办。我现在只好让她先回家休息。”杜女士说。
而5月14日,孙女士、李女士等部分家长和考生来到北京市昌平区公安分局报案,接待他们的王姓警官为他们出具了“接受案件回执单”。这意味着,一些家长和考生已决定通过司法途径解决招生骗局的问题。
尽管教育部和媒体每年都提醒考生和家长警惕招生骗局,但一些家长和考生为什么还会相信花钱就能办学籍而身陷招生骗局?忽悠了多名考生和家长的“中间人”到底是何许人?招生过程中的哪些环节可能存在漏洞,校方是否有责任?中国青年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进一步调查。
这条“捷径”不该走
在得知2011年北京邮电大学“校园小计划”招生实为非学历、非学位的该校自动化学院的特色课程班(以下简称“特色班”)时,王先生最心疼的不是前期已经遭受的20余万元经济损失,而是女儿小筠被耽误的两年青春。
“孩子今年不能参加高考,失去再学习的机会是一生最大的伤害。两年的时间怎么来弥补?”在给教育部、北京邮电大学校方的“情况反映”中,王先生这样写道。
但他也坦承,家长在这一过程中因“望女成凤”而抱有“试试看”的心理,最终被“中间人”马某超忽悠,受骗上当。
“这条‘校园小计划’的捷径不该走。”王先生感叹道。
有类似悔意的还有韩先生。本来,他已打算送儿子伟捷出国留学,但去年7月下旬朋友带着一个学生的现身说法让他改变了主意。
“本来我根本不相信这种所谓的‘校园小计划’。”韩先生说,“但恰好有一个朋友向我介绍了一个在某高校负责招生的人,他那天带来了一个学生,说是也走了南方某高校的‘计划外招生’,最后给办成了,于是我就有些将信将疑了。”
朋友的介绍,让王先生、韩先生等人的心理起了一些变化,他们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先交了5万元的定金,结果两天后,就收到了录取通知书。
这份后来被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认定为“假的”录取通知书让几位家长感到“校园小计划”招生有些靠谱儿了。后来,他们分别带着孩子来到北京邮电大学宏福校区,在与自称是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副院长的金某某交谈,并签署了含有办理学籍等内容的“新生入学登记表”后,他们最初的顾虑被打消了。
“现在想想,哪儿会有交钱就给办学籍这么好的事儿。”李先生说,“但我们的孩子是头一回上大学,我们也不知道该如何辨别马某超给我们的那些材料的真假。更何况,那些材料都是盖着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公章的。”
但盖有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公章的“新生入学登记表”也被院方认定为是“假的”。“‘新生入学登记表’及所注明的内容,并非自动化学院所为,对此自动化学院也不负任何责任。”5月7日下午,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办公室主任李梅峰这样答复考生和家长。
李先生还告诉记者,在交谈中,他还专门问了金某某的身份,但对方没有理会他。“我们是在北京邮电大学的办公室里签的协议,后来还专门问了学校的办公楼是否会出租给外人办公,被告知不会,所以就没再追问他们的身份。”李先生说。
韩先生也持相同的观点:“如果是在马路边和我签‘新生入学登记表’,就算你的章是真的,我也不敢相信;但这登记表是在北邮的办公室里签的,我们家长怎么可能辨别公章的真假?”
不过,几位家长都承认,是他们最终作出了让孩子参加所谓“校园小计划”、“计划外名额”招生的决定。
杜女士在电话中坦承自己存在侥幸心理。“这都是背着我爱人去办的,他坚决不同意,说去了以后会发现百分之百是上当了,但我以前听说过有这种‘校园小计划’的招生情况,所以还是抱有‘中彩票’的侥幸心理。”杜女士说。
小筠告诉记者,在得知可以通过‘校园小计划’上一本后,她最初态度是担心。“我担心上了一本学校后跟不上,当时有些反对。但父母坚持要我去上,我便听从父母的了。”小筠说。
王先生也感到后悔:“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知道这件事,也算是能起到一些警戒作用吧。”
“中间人”称此事涉及学院某位领导的亲属
在交涉过程中,让王先生等学生家长感到意外的是,向他们收钱的“中间人”马某超称他还有上线。
孙女士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在相关报道见报后,她们通过朋友联系上了马某超。“介绍我和马某超认识的人在电话中告诉我,马某超现在手头真的没钱,他说钱都给了上线,自己也是受害者。最近,他一直都在想办法,准备揪几个学校的人出来,说出了这事,不能让他一个人扛着,他目前有些扛不住了。”
在李女士提供给记者的两份她与马某超的录音中,对方都提到了此事还涉及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某位领导的亲属。对此,记者未能从院方得到证实。
“马某超还说,这事儿媒体报了也好。他也希望把事情闹大,闹大了就有人出来负责了。”孙女士回忆说,马某超在电话中提出,只要能答应他的一些条件,把所有的收据、收条交给他,并承诺免去他的责任,他就愿意出来协助家长去跟学校要钱。
然而,孙女士和启鸣告诉记者,马某超曾多次承诺退钱,却屡次“变卦”。这与此前他给家长和考生的印象截然不同。
“去年9月3日报到那天,我们因为着急办事,马老师还把他的车让我们开,把钥匙都给了我们,一点都不怕我们开走。”启鸣告诉记者,马某超主动借车的举动一度赢得了他和父母的信任。
但孙女士、李女士等家长认为,马某超没钱退给学生家长也不是没可能的。“介绍我和马某超认识的人说,马某超只拿了一少部分钱,多数都交给了上线的汪某帅。他还告诉我,汪某帅的上线是周老师,周老师的上线是邢老师和范老师,范老师的上线则是学校里的某些神秘人物。”孙女士说。
今天,启鸣和伟捷先后告诉记者,5月14日下午,负责“特色班”教学管理的崔老师召集特色班的学生一起开会。在会上,崔老师让学生们好好学习,并提到了“特色班”可能会解散,如果学生和家长有疑问,可以给她打电话。
谁授权非学院人员管理学生
在5月7日答复考生和家长时,李梅峰曾提到,涉及教学管理的内容,应由举办“特色班”的合作方答复。
记者在北京邮电大学宏福校区发现,该校区学生活动中心106房间门口挂有“自动化学院特色课程班”的标牌。但在去年9月学生报到时,并无这一标牌。据启鸣介绍,房间内的工作人员就是“特色班”的班主任和财务人员,范老师的办公场所则在隔壁。
多位考生和家长告诉记者,在报到当天,马某超穿着一件和在报到处收费的工作人员一模一样的蓝色T恤,背后还有“自动化学院”的字样。汪某帅还叫来了几名学生,帮助来报到的考生和家长搬行李。“我很多次看见汪老师在院办公楼出出进进的,碰见他的学生都叫他‘汪老师’。”启鸣说。
在学生报到后,汪某帅甚至还给部分考生出示了一份《关于安排2011级非正常录取新生入学通告》(以下简称《通告》)。
这份落款为“北京邮电大学招生办公室”的《通告》写道:为进一步贯彻落实2011级新生入学事宜及应对“2011年度教育部检查高考录取工作暨阳光高招全面稽查工作”。现对本年度非正常录取学生作出以下要求和通告:1.入学后,不得在校内向外部宣称学生本人是北京邮电大学统招普通本科学生。如遇任何人询问,可自称“北京邮电大学本科课程班学生”。2.在校期间不得私自询问无关人员有关学籍性质的问题。如有任何疑问可向学院领导、辅导员及相关人员提出质询……
“我还没看完,汪老师就把纸给收走不让看了。”伟捷告诉记者,他记得《通告》的落款处还盖着一个“红戳”。
孙女士也收到了这份《通告》。不过,是介绍人转交给她的,所有材料都装在一个印有“北京邮电大学”字样的档案袋里。
“后来学院跟我们说马某超、汪某帅都不是自动化学院的,但我们就纳闷了,既然他们不是自动化学院的,是谁授权他们来管理学生,给我们办手续的?”韩先生说。
家长质疑院方对招生录取把关不严
“如今,我们每次去学院找领导,领导都不愿再见我们;那些办公的工作人员都笑话我们,好像我们什么也不懂,活该被骗。”谈及自己和校方、院方交涉的过程,孙女士显得非常无奈。
5月10日下午,北京邮电大学信访办史老师对反映情况的考生和家长明确表示:“因为这个人(指马某超——记者注)骗了你们,你们来揪学校的责任,这是不合理的。”
但考生和家长并不认同这一说法。
韩先生告诉记者,在最初与院方的交涉过程中,他们一直质疑,为什么孩子拿着假录取通知书也能报到?
中国青年报记者发现,在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2011年特色课程班招生简章上,对学生的申请报名提出了需要提交高考准考证、成绩分数条、身份证及高中毕业证书或同等学历证书等材料的明确要求。然而,几名考生和家长均未提交过相关材料。
“我们就是把孩子的照片和身份证号码给了介绍人,没有提交过毕业证书等材料。”孙女士告诉记者。
“虽然报到时你们不知道孩子上的是‘特色班’,但之后学院一直明确告诉你们,孩子上的是‘特色班’。”李梅峰说。
“如果报到时就告诉我们孩子上的是‘特色班’,我们当天就不会交钱。”韩先生说。
除了对持假录取通知书也能报到的环节不认同院方的答复外,家长和考生对录取查询网页是否有“特色班”的标志、给启鸣等非学历教育的学生发放的学生证也有“火车票学生优惠卡”等问题也有质疑。
“我们已经来交涉了20多次了,现在就是要学校或学院给我们一个明确的说法,学院对招生录取是怎么把关的?”韩先生说。
对此,史老师对考生和家长表示:“肯定会给你们答复的,不管是学校出还是哪儿出,肯定会给你们一个答复。(这件事)不可能不了了之的。”
但今天下午,李梅峰明确告诉记者,自动化学院不会就此事再给家长和考生书面答复。“他们已经报案了,我们会全面配合公安机关调查此事。”
(报道中学生的名字均为化名)
本网北京5月15日电
专家态度
只靠预警难防高招诈骗
本网记者 来扬 实习生 郝帅斌
“我在给孩子花钱办这事儿的时候,就知道这不是在阳光下操作的,但总觉得这事儿咱不该多打听,结果还真被骗了。”
今天上午,考生小萌(化名)的母亲杜女士在电话中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女儿入学后不久便发觉她所在的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特色课程班(以下简称“特色班”)与其他班级不一样,在师资等方面都比统招生的要差。“但我们也不敢去打听啊。就像你给人送礼求人办事,这哪敢跟别人说啊。”杜女士说。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杜女士的这种心态,反映了一部分学生家长在高考招生诈骗中“明知道是违规操作,却又相信有‘潜规则’”的侥幸心理。
“他们明知道通过花钱获得的‘低分录取’机会破坏了高考招生的公平,但社会上一些‘潜规则’又给了他们一些心理暗示,让他们冒着风险参与其中。”熊丙奇说。
中国青年报记者发现,自2008年起,教育部在每年的高考招生期间都会发布预警信息,提醒考生和家长注意防范高考招生诈骗行为。2011年7月28日,在王先生等家长查询到孩子的录取信息后5天,教育部发布了当年高校招生第2号预警,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谨防非法中介诈骗活动,避免蒙受不必要的损失。
“从近年来查处的招生诈骗典型案件看,招生诈骗的主要特征是:不法分子在诈骗过程中利用考生和家长望子成龙的急切心理、低分高录的侥幸心理及上当受骗后碍于面子不愿声张举报的心理,通过虚构与招生部门的密切关系,甚至假冒招生院校及工作人员,借助熟人作担保,以虚假承诺做诱饵,编造‘交钱就能实现低分高录’的谎言,实现诈骗目的。”该预警提醒道。
然而,仍有家长和考生身陷高考招生骗局。考生俊畴(化名)告诉记者,他们还算拿到了录取通知书等材料,有的家长和考生仅凭“中间人”的口头承诺就交了数万元去“特色班”报到了。
熊丙奇告诉记者,杜女士等家长和考生遭遇的高考招生骗局并未超出教育部在预警中总结的“混淆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等诈骗伎俩。“除了部分家长和考生心存侥幸之外,也说明目前对于高考招生的信息公开力度还应进一步加强。”熊丙奇说。
熊丙奇表示,目前,许多高校并没有在招生页面的显著位置贴出关于高考招生的信息。“对大部分家长和考生来说,他们都是非专业人士,不懂得如何去查找这些信息。”熊丙奇说,“如果高校的网站不能把高考招生的基本规范等事关考生利益的信息妥善公开,可能就不能很好地防范招生诈骗行为。”
今天下午,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办公室主任李梅峰向记者证实,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在2010年就开办了“特色班”,但不确定今年是否会继续开办。
在熊丙奇看来,发生高考招生骗局后,高校不能只发布声明了事,还有责任把事件调查清楚,及时答复受骗考生和家长,并积极配合司法机关对案件的侦办。
“持假录取通知书却能报到,非学院的人员参与教学管理,非学历教育的学生却持有‘火车票学生优惠卡’,这些都说明学校在对合作办学单位的资质审查和行为监管上存在疏漏。”熊丙奇说,“校方应当清理学校的各种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的项目,如果是学校举办的,应当充分告知考生和家长;如果是打着学校的幌子举办的,应当及时澄清并向公安机关举报。”
“被冒名实际上会影响学校的声誉和品牌,高校不能只靠预警和声明来防范高考招生诈骗。”熊丙奇说。
本网北京5月15日电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