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境无限入画图--石狮农民画家刘以通印象 |
2009-04-30 |
|
刘以通在创作
《听泉》(水墨画)刘以通
在石狮市祥芝镇大堡村一幢石头房里见到刘以通,我的第一感受就是简单的两个字——震撼。
朝南朝北十几个房间,从大厅、小厅到书房,甚至连过道,举凡桌上、椅上、地上、墙上,无不是浓浓淡淡的水墨画。这上千张杰作,居然都是刘以通封笔了23年后重新拿起画笔,在不到两年时间内,呕心沥血,笔随心意,淋漓泼墨的所获。他最近将其中85幅作品结集为《水墨幻像》出版,引起画界的瞩目。
短短的驻足凝视之后,但觉得无尽江山楼阁、飞霞流瀑,云树苍苍、芳草茫茫,四时风物变化,千古水墨意象,通通浸在江南烟雨里,时而染着淡淡愁绪,时而含着丝丝喜悦,密密地包围了我。此刻,仿佛行走在天上人间,神入古今,思接万里。
我渐渐进入刘以通的画艺生涯和精神世界。
求艺无门师法自然
刘以通是典型的闽南农民,是个憨厚的乡下大哥。那双拿着画笔的手,是一双长期扛过锄头干过农活、握过锤子打过石头、垒过房墙修过道路、种过菜也捞过鱼的手;厚厚的茧,如同树皮,深深的纹,犹如沟壑,粗糙有力,虽近花甲之年,却能拎得起百余斤重物的手!
1951年,刘以通出生于石狮大堡这个远近闻名的渔村,从小熟悉乡间的耕作生活,也深谙海边的渔家风俗,少年时的他酷爱画画,虽无名师指点,却能依着课本的插图、小人书的人物,刻苦描摹,意象竟也惟妙惟肖,令同学、老师等观者叫绝。
“那时家里穷,帮人画一张画,可换一张作业纸,觉得很有成就感。”刘以通很温馨地回忆起小时候的故事。
虽是无师自通,略见少年才气,但技法、章法总难臻纯熟。但家里没钱,请不起专业的师傅传艺于他。十几岁时,晋江县文化馆举办免费的工农兵学员美术培训班,他带着一大叠画稿,徒步30公里上县城报名。
“孩子,你喜欢画画,我来教你!”在文化馆门口,心里正惴惴不安,不知能否被接纳之际,突然一个声音轻轻灌入他的双耳。
这个40多年后仍让刘以通无限感怀、感激的老师,就是闽南著名的画家洪伟辟。他看到小以通颇有灵气,画面形象思维很强,有心收纳他,但终因刘以通的“成分不好”而没能成为师徒。但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刘以通始终视洪伟辟为画艺生涯中的恩师。
倔强的刘以通,虽初次出门学艺便受挫,但他并不气馁。漫漫人生,总有一条属于自己的康庄路,他总是这么想,这种主观思想,加上闽南人爱拼会赢的血性,使他从不放弃画画的追求。
凭着少年的执著与悟性、勤奋与聪敏,刘以通紧握画笔的手一天也没停止。春天,到门前的原野上窃听花开的声音,俯察花蕾绽放的细节;夏天,登上渔船,沐着海风,和渔家孩子分享网鱼上岸的快乐;秋天,登高望远,看天上云卷云舒,鸟去鸟来;冬天,躲在家门口,偷偷观察“咯咯咯”活泼奔跑的鸡雏,还有下完蛋就爱上高处欢叫的母鸡……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在晋江二中上学的刘以通,猛学素描、白描,打下构图、线条的扎实功底。后来全国“闹革命”,没学上了,他就在家偷偷学木刻。起初不知何为油墨,也买不起,他竟自作聪明用锅底的黑烟,掺和花生油,印在糖果包装纸上。作品寄给《福建日报》,当时的美术编辑丁仃写信给他,要求必须用油墨印画,且希望他在技巧上进一步下功夫。他得到指引,用功更勤,画艺日进。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