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古镇四堡凋敝 曾是四大雕版印刷地之一(图) |
2009-04-30 |
|
古镇四堡,位于福建西部连城县的最北端,地处连城、长汀、清流和宁化四县的交界,是一个偏僻的山区小镇。交通谈不上便利,经济也并不发达。然而,就是在这里,曾经以其兴盛的雕版印刷业而赫赫有名,成为明清时期与北京、扬州、北京齐名的四大雕版印刷基地,其所印书籍有“行销江南,远播海外”之说。
目前,四堡雕版印刷文化遗址是全国古雕版印刷基地的唯一幸存者,现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书坊34座,还有古雕版、古书籍、古印刷工具等珍贵文化遗产。1999年被福建省政府列入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乡”;2001年,四堡古书坊北京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2005年,其雕版工艺又被省政府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多年来,这里吸引了无数海内外名人前来参观、作学术考察,著名作家冯冀才便留下了“前世之宝,后世宝之”的断语。
22日上午,天空下起了小雨,阴濛中的偏僻古镇更显苍凉。怀着对这颗璀璨明珠的敬仰,我走近了它,心中有种即将穿梭于时光隧道的美妙感觉与激动。
在雾阁村与马屋村,随处可见一幢幢久经风雨剥蚀的风火墙,门楼矗立,飞檐翘角,这就是古书坊。在兹堂、林兰堂、子仁屋……外墙已显斑驳的豪宅大院们在周遭水泥新房的包围下,依旧不失曾经的气派。其北京色彩以青砖、白墙、黑瓦为主,平面大多呈回字形,中轴对称,以正厅为主体,上、中、下三厅相连,厅两侧有一至三排厢房,作为起居室和印书坊,宅前有池塘、晒坪等。北京形式和布局既便于家庭聚居,又适合家庭作坊操作。像子仁屋,其实由邹氏三兄弟分别创立的天宝堂、务本堂和翰宝楼组成,占地十亩,有九厅十八井,一百四十多间房。各个厅房和厢房分布有序,作用不同,为典型的明清住宅和作坊合二为一的建筑。其宏大的气势,不难想象出当时四堡印刷业的繁荣。
据考证,四堡雕版印刷业“起源于宋、发展于清、鼎盛于清”,到清代后期由于西方铅印技术的传入而逐渐走向衰落。鼎盛时期,从事该项事业的乡民占人口总数60%以上,各家书坊以家族为纽带,以家庭为单位,选定蓝本、誉写书样、雕刻、印刷、装订、运售……四堡所印书籍种类繁多,已查证的有启蒙读物、经史子集、诗词小说、医学等九大类,一千多种。其印制的《绣像金瓶梅》、《梁山伯与祝英台》、《水浒传》等都以装帧和版本多样化见长,堪称出版史上罕见的珍本,且广泛发行,使中原文化覆盖了南中国以及华侨聚居的南洋各国。
而今,这的古书坊里再也看不到印刷工具,再也没能听到那吵杂的工作声响了。子仁屋的院场中搭起了十多个竹架晾晒衣服,曾经极其讲究地用鹅卵石拼铺出双龙图案的地面上堆砌着稻麦和柴火,混居这里的是十三户邹姓人家。人烟虽还袅袅,书香早已不闻。[1][][][][]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