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县管校用"试点 教师流动有何变化 |
2009-04-30 |
|
话题背景:据新华社报道,我省将在各设区市争取一个县试点“县管校用”的教师人事管理制度,变“校管校用”为“县管校用”,探索教师在全县各个学校内交流流动,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县管校用”的教师人事管理制度,与现行的教师轮岗制度有什么不同?这一做法能否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会不会给教师带来不公平?昨日本报时政会客厅邀请部分人士对这一新政进行了解读和探讨。
嘉宾:闽侯县教育局人事科科长郑敏 永泰县教育局人事科科长陈盛灿 永泰一中校长许武昌 县重点中学林老师 基层教师陈老师
焦点一:“县管校用”与教师轮岗交流有什么区别?
主持人:“县管校用”与“校管校用”有何不同?这几年教育部门一直提倡教师轮岗交流活动,“县管校用”制度与教师轮岗交流有什么区别?
郑敏:“校管校用”的模式,就是老师的人事关系、身份在学校,“是学校的人”, “县管校用”则把老师全部归教育主管部门统一来管理,“是教育部门的人”,由教育主管部门派老师到学校任教。
这几年教育部门大力推进教师轮岗交流,但是在“校管校用”模式下,甲校老师轮岗到乙校,他的人事关系仍然在甲校,两至三年的轮岗交流结束后,还是会回到原学校。而“县管校用”模式下,教师的关系不在某一个特定的学校,都在教育部门。
焦点二:“县管校用”有什么好处?
主持人:教师轮岗交流是为了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县管校用”对此有没有更大的帮助?
郑敏:现有的教师轮岗交流属于“人走关系不走”,少数责任心不强的老师,并没有真正把心思放在轮岗校,对轮岗校也没有归属感。一些职称已经到中高级的老师,也不愿意报名参加轮岗交流。如果采取“县管校用”的模式,就可以避免这种现象出现。
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方便教育主管部门对各学科师资进行统筹分配和管理。比如,甲校英语学科老师有富余,而乙校英语老师不够,在“校管校用”模式下,就会出现甲校的英语老师闲着,乙校花钱去请代课老师的现象。“县管校用”就可以对全县区域内的师资进行统一调配和管理,最大化地进行资源整合。
陈盛灿:由于这几年城区都公开招考老师,使一些农村的骨干教师不断向城区流动,“县管校用”模式可以减少这一现象。
焦点三:“县管校用”下教师流动如何公平?
主持人:我们也在老师和家长中作了小调查,大多数人都认为从长远角度看,此举能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这一制度下,教师如何流动,会存在什么困难?
林老师:首先是教师流动该以怎样的方式进行。现在老师有担忧,如果关系都在教育局,那是不是有后门的老师,每次安排的学校都是好学校?没关系的老师,就会被派到偏远农村、薄弱校去?若被派去,是长期还是短期?如果家庭有困难,不适合到偏远的农村,不服从会受到什么处罚?如果每个教师都不知道明年会被派到哪个学校,如何安心教学,会不会把心思都花在跑关系上?总之,上级教育部门应该制订非常细致的教师流动方案,并监督基层教育主管部门公开、透明地操作和实施。
陈老师:“县管校用”是为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但流动的条件是什么?偏远薄弱校肯定缺优秀老师,但若强行把县城中学的好老师派往偏远薄弱校,那县城中学里谁还敢当好老师?若是因为表现不好就往农村学校流动,那又违背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初衷。
许武昌:“县管校用”下,老师的关系在教育局,校长还怎么管老师,如何督促老师的教学工作?所以,还应该配套出台校长对老师的考核管理细则等。
陈盛灿:以全县为单位实行“县管校用”,在流动时,还要考虑老师的居住地等因素,如果流动到离家较远的学校,要考虑如何在待遇上给予老师补贴。 (记者 李建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