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发展油茶产业得天独厚 打造"绿色油库"正当时 |
2009-04-30 |
|
日前召开的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从保障国家粮油安全的高度对发展油茶进行了规划与部署。在新时期,为何要赋予油茶如此崇高的使命?大力发展油茶产业,福建省准备好了吗?
油茶,利国利民的绿色产业
油茶是原产我国的最具特色的乡土树种。油茶的食物功能明显,茶油色清味香,与油橄榄、油桐、椰子并称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树种,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以上,远远高于菜油和花生油,比橄榄油还高出7个百分点,维生素E的含量也比橄榄油高出一倍。长期食用茶油,对于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很好的医疗保健作用。联合国粮农组织已将其作为重点推广的健康型高级食用植物油。
目前,我国食用植物油60%靠进口,全国血脂异常患者和高血压患者大约有2.9亿人。发展油茶业,既可以腾出更多的耕地来种植粮食,改变我国食用植物油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又能够满足群众的消费需求。
此外,油茶原料功能显著,具有很高的综合利用价值,茶枯饼、茶皂素、茶籽壳及生产茶油的剩余物,可广泛用在日用化工、制染、造纸、化学纤维、纺织、农药等领域;油茶四季常绿,根系发达,枝叶繁茂,花大而美观,耐干旱瘠薄,适生范围广,生态效益显著。大力发展油茶,能够绿化荒山、保持水土、改善农村生态面貌和人居环境。
长寿“铁杆庄稼”,成了山民的致富树
这些日子,尤溪县坂面乡古迹村村民林上远、黄阿珍特别开心,他们家的小果油茶进入盛产期,2.9亩今年产油240公斤,产值9600元,扣除成本2800元,净收入6800元,亩纯收入2345元。黄阿珍乐呵呵地说:“收入这么好,真是没想到。”
油茶是一种长寿树种,具有一次种植多年受益的特点,稳产收获期可达80年以上,是名副其实的“铁杆庄稼”;茶油绿色、健康,近年来价格逐年攀升。群众尝到了甜头,种油茶的积极性逐年高。正如山区农民所说:吃饱靠种谷,吃好靠种油(茶)。油茶正成为山区农民的“致富树”。
仙游县象溪乡属边远山区,上世纪90年代末在进行山地综合开发时,因地制宜发展油茶产业。目前全乡共有油茶林1.1万亩,户户有油茶林,每户面积3-10亩不等,年产油220吨,人均油茶收入1257元。闽清县省璜镇省汾村农民王金增就是靠经营5亩油茶林的收入,供养2个儿子上大学。2000年以来,他种的5亩油茶林,油产量稳定在250多公斤,年收入1万多元。
发展油茶产业,福建优势得天独厚
作为全国油茶中心产区之一,福建省发展油茶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历史久、面积广。长期以来,福建民众习惯在山上、坡地上或房前屋后种植油茶树,采摘果实用于榨油,积累了丰富的栽培经验。上个世纪50年代,福安市范坑乡墩头村被周恩来总理誉为“绿色油库”。全省80个以上的县(市、区)适宜种植油茶,适宜山地面积超过2000万亩。福建省种油茶最高峰时曾达到420多万亩,现有油茶林196万亩。
种质资源较丰富。福建拥有普通油茶、小果油茶等油茶类型,并形成了许多油茶优良品种。油茶闽43、闽48、闽60三个优良无性系,分别比一般品种增产411.4%、168.9%、282.1%;油茶杂优闽1-闽32等32个品系,产油量超过国内优良无性系标准52.5%-132.6%。
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全省有21家具有一定加工能力的茶油加工企业,其中年加工茶油500吨以上企业有8家。
相关链接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