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福建在线福州7月27日电(赵郭峰)“品铁观音,香飘两岸。”近年来,安溪县抓住有利时机,积极践行“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按照“五缘”促“六求”的要求,在推动海峡两岸区域合作中先行一步,走出新路,现全县已拥有“农”字号台资企业41家,总投资5.3亿美元,其中涉茶企业35家。
安溪与台湾地理位置相近,自然气候条件相似,语言文化习俗相同,在台安溪籍乡亲占台湾地区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两地有着密切的地缘、血缘、文缘、神缘和茶缘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而台湾乌龙茶源自安溪,这为安台茶业合作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改革开放以来,安溪发挥侨台大县的优势,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并从实际出发,采取一系列的优惠措施,不断改善农业投资环境,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激发了台胞前(回)来安溪投资、兴办茶叶企业的热情。近年来,几乎年年有台胞来安溪兴办茶叶企业,并已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些台资茶叶企业,主要分布在大坪、芦田、西坪、城厢、龙涓、虎邱、感德、官桥等乡镇。据了解,台资茶叶企业在安溪的经营方式主要有基地型、加工型和收购型三种。目前,投资规模较大、经营效益较好的有三和制茶有限公司、郁泉茶业有限公司、龙兴茶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等。
台商到安溪县兴办茶叶企业,不仅带来了资金、设备和技术,而且带来了新的观念和管理模式,对该县茶业生产的各个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台商的影响下,安溪县茶农的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不仅树立起种好茶的观念,还能够根据多元化市场的需求,不断调整产品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既提高经济效益,又促进生产发展。
“近年来,安台农业合作蓬勃发展,海西作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给我们台商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安溪县龙兴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进潘感慨地说。他来自台北,扎根安溪已经16年。1992年,他到龙涓乡租了2000亩的荒山搞生态茶园开发,次年建立茶厂,用台湾带来的制茶技术,发展茶产业。
安台交流合作惠及像陈进潘这样在安溪投资创业的台商,他们利用原有的国际销售市场,运销各自企业产品。同时,在国内许多大中城市设立安溪茶叶销售网点,进一步拓展了安溪茶的国内外市场。
2007年11月首届海峡两岸茶博会成功举办后,为巩固活动成果,密切安台茶业合作,加强与台湾的贸易往来,安溪县又开始规划建设一个集茶叶加工、文化、科研、流通等一体的“海峡两岸茶业合作集中加工贸易区”,以此促进两岸茶业对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该项目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核心面积10平方公里,包括茶叶深加工区、茶叶机械包装区、茶叶科技研发区、贸易物流配送区、茶文化旅游区等五大功能区。
台资茶叶企业在安溪的成功发展,产生了良好的“串珠”效应,从事食品、建材、电子等行业的台企纷纷落户安溪。台湾旺旺集团公司瑞麦食品有限公司于2001年11月入驻龙桥工业园区以来,产值年均增长20%,产品远销东南亚和福建超市,2007年产值9000多万元,上缴税收600多万元。目前,公司正在在原址附近扩大二期厂区9亩,增加旺仔小馒头生产线和管状饮料线,预计年底将可完工。
仅去年一年,安溪县就新批台资企业7家,合同利用外资2692万美元,涉及食品、服装、工艺品、电子机械等行业。目前,全县共有台资企业107家,合同投资额1.8亿美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