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漳州市以人为本推进新农村建设 |
1970-01-01 |
|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活环境日益优化
“致力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农民生活环境,这是漳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特色。”在近日的采访中,有关部门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据了解,我市从2006年以来,先后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建设乡村道路、添置通信设备、营造广电网络、发展教育事业、建立农合组织、整治村容村貌,农村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农民生活环境大为改善,一幅“人与自然和谐,村与致富并进”的美好景象正逐步显现在世人面前。
交通信息网络日臻完善
“要致富,先修路”。在新农村建设中,市、县、乡村共同抓住突破口,合理规划,多方集资,精心施工,2年多来,全市新铺设农村水泥路1500多公里,有96%的行政村通了水泥道路。昔日交通闭塞、出行不便的边远山村,农资运得进来,产品销得出去,农业迅速发展,收入成倍增长,农民也开始富裕起来。邮政部门本着利民、便民、富民的宗旨,致力建设150个邮政“三农”服务站,开展农资物流配送,代理质押贷款认定,大大方便城乡交流。电信部门投巨资兴办“移动电话村村通”和“乡乡通宽带”等工程,现已全面告捷。交通、信息网络的日臻完善,使农村和外界连成一片,提高了开放程度,缩小了城乡差别,促进了农业生产。今年全市春粮产量达到4.44万吨,比去年增长4.8%;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128.86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4.4%。
文化教育事业加快发展
建设新农村,务必优先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我市全面落实兑现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农村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一段时间以来,全市减免费用1.3亿元,受惠学生50万人。与此同时,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和科技实用人才培训,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先后已有10多万名农民从事第三产业经营和进厂务工,经济收入明显增加。
与教育事业同行,农村文化日益繁荣。自启动“百千万”工程以来,全市已建设农村基层宣传文化中心3000多户、村级文体活动室近千个,培训了一批农民文化骨干,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进程。目前,全市120个乡镇全部与市、县有线电视联网,有1500多个行政村、近万个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全市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接近100%。尤为可喜的是,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先进单位文化阵地正朝着高层次发展。漳浦县西示村聘请园林专家进行整体规划,依山建成占地95亩的农民公园,风景秀丽、环境幽雅,与新村新房相得益彰。
医疗卫生功能更加齐全
加强民生保障,改善医疗条件,这是新农村建设中以人为本的直接体现。2年多来,全市多方筹措资金4730万元,集中支持乡镇卫生院改造提升和用于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同时完成139个空白村的卫生所建设,全市行政村卫生所(室)覆盖率已达100%。市、县选派110名医生对口帮扶55所山区乡镇卫生院,提供技术支持和设备支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覆盖全市,参合农民达300多万人,有效改变农民“看病贵,治病难,因病返贫苦难言”的状况,农村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农民群众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同时,全市广大农村普遍按照“村庄整洁,违建拆除,垃圾有效处理”的要求,不断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2006年,重点整治12个乡镇和132个村;2007年,掀起第二回“家园清洁行动”新高潮,确定38个乡镇、357个村作为重点整治对象;今年,又有一批村、镇纳入整治行列,高标准要求,规范化实施。据不完全统计,仅去年全市就投入6443万多元用于建设水沟、公厕、垃圾收集池和配备保洁工具等,治理“脏、乱、差”现象。通过分期分批,逐步推进,全市农村面貌焕然一新,老百姓的生活环境进一步优化,过上舒心的好日子。(记者江少菁)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