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精彩充实的日子,在盛夏的骄阳下流淌:
7月1日15时59分,伴随着笔架山隧道的最后一声爆破声,我国重点建设工程温福铁路(福建段)正线隧道全部贯通——这是我省基础设施建设又一个项目运作的新成果;
2日,武夷茶人柳良林、麦国琴夫妇,带着30万元的代销协议从白山黑水满足而归,他们和参加哈尔滨国际茶博会的20位武夷茶人,把消失了近一个世纪的武夷山到俄罗斯恰克图的万里茶路重新接上——这是武夷茗茶的又一次品牌运作……
精彩与充实,来自精心的运作。如果说,思想是图样,行动是建筑,那么,运作便是有思想的行动,让建筑与图样完美结合;如果说宏伟蓝图就在彼岸,运作则是我们通往彼岸的桥梁。
在福建省委总结海西建设经验,高度概括出的“四个重在”实践要领中,“重在运作”,是为了追求实现科学发展的目标、任务而进行的科学谋划和具体操作,是确保海西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的根本所在。
回望海西4年,上上下下一个又一个精彩运作,催生了海西建设发展一个又一个闪光亮点。科学发展观的崭新思维,在运作中一一得到贯彻;海西建设的战略、思路、举措,在运作中一一落到实处。重在运作,是海西建设中创业创新的基本功,构筑起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一块块坚固基石。
运作,就是科学实践
项目,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抓手与载体,其孕育、诞生、落地、壮大的过程,就是一次周到、细致而艰辛的具体运作。每一个大项目运作,都经历无数次多方奔走,沟通协调,多少人因此殚精竭虑,彻夜难眠。
总投资49.36亿美元、号称我省“一号工程”的福炼一体化项目,将于今年9月投料试车。这个大项目的尘埃落定,前后经历10年谈判,几经峰回路转,全省上下合力为之。在谈判进入关键时期,省委书记卢展工6次深入泉港调研,3次现场办公协调。
为了在行政区划体制上与石化基地的建设做好配套,设立了泉港区;为了推动项目落地,通过“以上带下、以下促上”的双向推动,率先引进一批石化中下游规模企业,大力发展港口物流经济,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精心谋划,有效作为,为大项目的最终落地赢得主动。项目开工建设后,为了实现效益最大化,取得经济、社会、生态的多赢,泉港区把目光投向不为人关注的冷点——企业废弃物,创新项目生成机制,打造石化产品的循环经济链,积极引进补链项目,构建资源共享、产业共生的石化基地生态工业链网。
福炼一体化项目,带动闽东南形成上千亿元的石化产业群,建起世界级的石化基地。这种持续提升的运作方式,被概括为海西建设“重在运作”两个响亮的关键词——项目带动、品牌带动,演绎出一幕幕建设海西的壮阔活剧。宁德和福清核电、林浆纸一体化、光电基地、戴姆勒汽车等产业项目,温福、向莆和厦深铁路等基础设施项目,“6·18”项目成果交易会、世界闽商大会等品牌平台项目的生成落地,无不闪耀着“重在运作”的思想光芒和行动力量。这样的运作,始终坚持“好”字当头,以增强发展后劲、壮大支柱产业、调整经济结构、改善基础设施为明确指向;始终注重科学实践,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这样的运作,让每一个项目都成为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坚实的铺路石。
县域经济,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构成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基础亮色,县域强,则海西强。一个地方,怎么确定发展思路,具体发展什么产业,怎么处理轻重缓急,如何做到循序渐进,就看是否“长袖善舞”。运作的过程,就是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位的过程。
传统农业县华安,到2004年还是“吃饭财政”,随着农业税、特产税等的取消,日子愈发窘迫。经济发展必须要转型,但山多平地少,山地、丘陵占全县总面积的95.5%,加上担负着保护九龙江生态环境的重任,华安几乎没有发展工业的空间,转型谈何容易?
华安全县上下认真领悟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明晰华安在海西战略中的定位,充分调研、科学论证,解放思想、创新思维,选定靠近漳州、交通便捷的丰山镇,举全县之力兴办华安工业集中区。没有地,科学移山造地,在落差40多米的山地上依级建起“梯田厂房”;为避免“村村点火、乡乡冒烟”的粗放式发展给环境带来的破坏,又为保护其他乡镇发展工业的积极性,出台“飞地工业”政策,除了工业集中区所在镇,其他乡镇不再布局工业企业。
选址、造地、引资、布局,既完成从农业县到工业县的漂亮转身,又避免重蹈有些地方走过的 “先污染后治理”弯路,顺利走上绿色发展之途。华安之运作,是海西建设中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缩影。
不止一个华安县,每一个地方都在求变求发展,有的刚刚突围,有的还在探索。建瓯从“竹子之乡”到“笋竹之城”,上杭红色土地上崛起“海西铜都”,晋江由“品牌之都”迈向“体育之城”,龙海打造工贸港口新城,每一个变化,都是一次质的跃进,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
运作,彰显发展责任
没有发展,就没有一切。不担当责任,就无所作为。
虽然同处海西热土,但并非所有的地方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许多地方的发展或受限于先天条件,或受制于薄弱基础。求发展,总要经历曲折险阻,需要担当种种责任。
“风险人人都会面对,机遇人人也会面对,只要爱拼就会赢”,“敢闯敢试,敢想敢干,敢于承担责任,勇于拓展空间、拓展思路、拓展领域”——海西建设中广大干部群众的这些豪迈话语,充满强烈的自信心和使命感,他们也为之付出巨大的努力。
不久前刚庆祝50岁生日的三钢人,忘不了2007年1月26日上午9时30分,深圳证券交易所响起的洪亮钟声带给他们的激动。为了这一刻,他们走过了7年的漫漫上市路。
2001年12月,为加快国有企业改制步伐,福建三钢闽光股份有限公司争取上市,打造资本运作平台。在短短一年的上市辅导期,总计达108项的公司治理及内控制度,规范建立并付诸实施,紧接着,一次性通过中国证监会福建监管局的全面验收。但,刚刚顺利起步,却遇到国家政策性宏观调控,钢铁企业融资项目需经国家发改委审核。
三钢用了8个月的时间,争取到国家发改委的支持。好不容易从国家发改委拿到上市“准生证”时,原先上报证监会的材料已经时过境迁,一切只好从头再来。当三钢人再次准备好了的时候,中国证监会为彻底解决上市公司股权分置带来的种种弊端,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股权分置改革,所有新股发行项目一律暂停。万分焦虑间,三钢人没有放弃努力。当2006年5月证监会重新开启新股上市的大门时,三钢也凭过硬指标重返冶金行业排头兵方阵。
一次上市运作,用了整整7年,几经柳暗花明。如果不是把国有企业发展作为奋斗的使命和责任,有谁能锲而不舍、运作不息?重在运作,就是要克服按部就班、等因奉此的现象,强调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运作,可谓身处逆境的一场绝地反击大战,也是拼搏发展玩转的一块“无中生有”魔方。
莆田曾上演“无木生材”传奇剧的生动一幕——建立国家级木材检疫除害处理区。莆田没有林木资源,但在全国各地经营木材生意的有16万人。作为十六万分之一的吴金良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提出的想法——建立进口木材检疫除害处理区,从立项到审批前后竟只用7个月时间。
当时,莆田市一得到金点子,马上向省里打报告、提申请,马上得到批复及扶持;省里把这一项目当作建设海西的一个新兴产业“龙头”向党和国家领导人汇报,请求支持;国家质检总局以最快的速度批复。2004年底,秀屿港进口木材检疫除害处理区正式动工,400多天后,揭牌运营。与之配套的国家级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也随之建立。随着“检疫特区”与“加工特区”的不断做大做强,东南沿海乃至全国最大的木材加工基地和全国海运进口原木集散地正在形成。
演绎“无木生材”传奇的冲动,来自莆田人走出沿海“经济洼地”的强烈愿望。而三钢,作为需要大进大出的企业,不占有资源、交通之便利,危机感无时不在。无论是企业生存发展,还是产业壮大提升,无论是漫漫七年的运作,还是短短七个月的运作,在其踯躅或疾行的脚印深处,都清晰地烙着“责任”二字。
其实,在海西大地上,在招商引资的博弈场,在建设工地的挥汗处,在每一个推动进步、成就事业的场合,处处可以看到求实苦干的身影,处处可以感受到如山如天的发展责任和为民责任。
运作,锤炼执政能力
跨入新世纪,我省的发展,正处于人均GDP从2000美元向3000美元的跃升期间。这期间,经济社会深层矛盾突显,人口、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加剧,加上一些历史遗留的、长期无法解决的困难,使得难题接踵而至。每一道难题,考验着各级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执政能力,考验他们有没有运筹帷幄的气度,能不能做到统筹兼顾,是否有着坚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信念。经受这一个个考验,各级干部的执政能力得到强有力的锤炼。
征地拆迁,曾经是困扰发展的“天下第一难”,矛盾的一面是发展急需扩大空间,另一面是农民需要生存空间。
同安和翔安,创造性地探索出了一套“金包银”的模式,即在开发工业园区的同时,统一规划建设商业用房,提供给被征地村民作为经营性收入来源,然后逐步对旧村内部进行配套改造。这一做法,减少了拆迁量,解决了拆迁难题,又让被征地农民有一套居住用房、一套出租用房和一个经营店面。同安区株厝村的王水加,过去收入来自3亩多耕地,现在的主要收入来自房屋租金;翔安区马巷镇西亭村村民洪火车家改建的房屋,一层作为店面,二层分割成10间出租。
“金包银”,通过政府的政策设计和开发运作,将农村土地、房产的增值部分返还给失地农民,满足他们长期的生产生活需求,让他们长期共享发展成果。在“金包银”模式下,同安工业集中区和翔安火炬园区大规模征地,涉及37个自然村25600多人,却没有一例上访,创造了一个不小的奇迹。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福建考察时,来到西亭了解“金包银”工程,他说,“金包银”把工业区发展与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相结合,促进城乡结合、工贸结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益探索。
解决发展之难,重在运作;解决民生之难,也重在运作。
三沙,位于霞浦县东部海边,典型的半岛地形难以涵养水源,千百年来,群众饱受缺水之苦。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解决三沙群众的用水难题,40年前,修建了蓄水量100多万立方米的周湾水库,基本满足群众的用水。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供水紧张的问题日益凸显,2003年,夏秋冬连旱,三沙水价一吨高达40元。
获悉这一情况,时任省长卢展工,心急如焚,赶到三沙,决心彻底解决。为让三沙群众早一天用上充足的水,省、市、县通力协作,省里下拨专项资金,宁德市把三沙供水工程列入抗旱救灾应急工程,霞浦县在人力、资金、机制上也全力倾斜。
一个月后,三沙引水控制性工程凤江隧洞正式开工;一年之后,4万三沙人扔掉了压在肩头50多年的挑水扁担。
得知消息,已担任省委书记的卢展工专程前往三沙,他说:“人民利益不是空的,不是挂在嘴上的,是从很多具体事情中一件件体现出来的。我们为人民谋利益也是一样的,也要一件一件去做。”
用运作推动发展,在发展中让人民得到实惠,把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落实到每一项工作中,体现到发展实效上。这是执政能力的真正提升。海西建设中,各级领导心头牵挂的绝不只有百姓的用水难题,百姓对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每一个思虑,甚至农村困难家庭孩子的早餐营养,也一一牵挂在心,一一排解到位。
“要把群众关注的热点,作为工作落实的重点,说了就做、说到做到、说好做好,多做雪中送炭、排忧解难之事。”这样务实的话、暖心的话,频繁出现在党代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最让大家感到满意的是,这些话不是纸上的空谈,全都化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省长黄小晶对此感受尤深。他多次谈到,发展是首要,为民是根本,运作是核心,只要用心耐心细心运作,凭着一颗赤诚之心去做,就一定能把惠及百姓的各项工作做好。省委、省政府每年坚持为民办一批实事,项项落到实处,项项都让百姓得实惠,就是证明。
为政之道,贵在实干,实干之道,贵在运作。用心运作,得当运作,有效运作,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每一个事关发展的项目,每一个让群众满意的实事,无不闪耀着运作之光。重在运作,垒起海西建设的一砖一瓦,持续运作,一步步把海西蓝图化成美好、繁荣与富足的现实。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