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持续是向上的冲势,包含着提升的要求,提升是为了更好地持续。
“重在提升,这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2006年,省委书记卢展工在四个专题调研中的话语,至今仍在人们耳边回响。
提升,提出了与新形势新任务相符合的发展理念,指出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出路所在;
提升,在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大胆超越,突破前进中的瓶颈,把经济社会的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推动发展方式转变进入新的更高的境界;
提升,激励人们在工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改革创新,奋发向上,不断寻找新的突破,实现更高的目标。
重在提升,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力求质的提升
持续拓展,持续转变,持续运作,力求质的提升,是近几年福建经济发展的基本面。
时代刚跨入21世纪。一方面,福建提前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三番的目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全面进步;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区域合作与竞争势头加强。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谋划区域发展?如何在区域竞争中把握发展思路和发展定位?如何在两岸合作中争取先机?集中全省智慧,在几届省委省政府探索的基础上,2004年福建提出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
这是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史上一个质的提升,也是海峡西岸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史上一个质的飞跃。这一飞跃,带来了八闽大地的历史性跨越,同时也为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搭建了新的平台。
铁路建设骤然提速。近4年福建每年至少开建一条高等级铁路。未来4年,福建境内将新建成铁路1200公里;至2020年,将新建、改建铁路约3000公里。
高速公路建设热火朝天。“十一五”期间,福建省高速公路计划建设里程2061公里,绝大部分县市30分钟内可上高速。届时,福建将有4条高速公路大通道与江西相连,各有2条高速公路与浙江、广东相接。
福建拥有海峡西岸最多的港口。海西港口立足于成为大陆通往海峡东岸(台湾)的一个主要门户,成为服务中部崛起、西部开发的东南沿海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
近年来,福州、厦门海关全面加强与周边海关的区域协作,开通了厦门港与三明、江西南昌、广东梅州等地的多条“海铁联运”绿色物流通道,实现内陆省区铁路运输与海运的顺畅衔接。从2005年6月28日第一单集装箱从赣州东站发往厦门起,厦门港务物流赣州分公司通过海铁联运的集装箱每年翻番,2005年204个标箱,2006年508个,2007年1068个,如今,赣州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内陆“无水港”。
闽粤交界的诏安和闽浙交界的福鼎,这两个因地理位置常被戏称为“省尾”的地方所发生的巨变,以鲜活的事实验证了海西战略的提升效应。海西战略的提出,使这两个边陲小城的劣势与优势、边沿与前沿的角色发生了嬗变。伴随着海西交通大动脉的贯通,两地的干部不约而同地转过头来重新审视边界的价值,与同在海西天空下的浙南、粤东对接,成为浙商、粤商入闽的桥头堡。
在诏安,从2004年至去年底,已有55个由粤商投资的项目在此落户,总投资1.7805亿元,还有16家外资企业从广东转移到诏安落户,总投资8025万美元;在福鼎,温州工业园至去年底已有26个项目落地,已投产14个,其中90%来自温州,今年产值将超过10亿元。
诏安和福鼎仅是海西交响曲的两个小小乐章。如今,钱塘江畔、赣鄱大地、橘子洲头、越秀山下,参与海西、对接海西、融入海西,早已成为周边省市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共识与行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已经开始显现磁吸与辐射效应,产业集聚不断升温,区域内要素流动速度加快,上承长三角,下接珠三角,西连内陆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板块,强势崛起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中!
随着对科学发展观本质要求认识的深化,我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思路不断提升。
2007年8月,省委提出了“好字当头谋发展、改革创新谋发展、以人为本谋发展、统筹协调谋发展”的海西建设实践主题。
2007年11月,面对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奋斗目标,省委召开八届三次全会,提出努力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
2007年12月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省委提出“重在持续求先行、好字当头求先行、以人为本求先行、谋在其中求先行”的“四求先行”实践方向,进一步明确了两个先行区建设的要求。战略思想的提升,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活力和创造力,海峡西岸掀起了“先行”的热潮。
新时期我省的工业发展,就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质的提升在海西建设中的一项具体实践。
进入新世纪,我省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但产业链不完善、产业发展不充分、后劲不强。一些地方只顾引资,不问是否夕阳产业,是否耗能大户,是否会对生态带来破坏和影响。
面对这种情况,2004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产业梳理、分行业推进的决策,对电子、机械、石化、轻工、纺织、建材、医药等十大行业30余个子行业的竞争力进行全面分析,明晰了产业链、产业集群和全省产业布局的现状,分析了周边省市产业结构的消长,理清我省各产业发展现状、比较优劣势以及产业链缺失和产业集群的薄弱环节。
在这个基础上,各行业高起点编制产业规划和行业发展专项规划,按照国家鼓励、允许、限制和淘汰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有效政策措施,加大引导力度,同时,发布产业发展导向,有效引导金融投资和企业自主投资,工业工作从推进单个企业发展向推动整个产业发展方向改变。
接着,我省形成了产业链招商的新模式,省信息产业厅每年“6·18”根据产业链延伸和产业链空白点推出数百项产业链招商项目;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根据龙头企业中华映管电子产业链延伸的方向,形成了完整的CRT显示器生产线,以华映光电为龙头的电子产业集群。
我省工业在科学发展中还注重推进自主创新,去年新增11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0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个行业技术开发基地。
科学发展有力地增强了我省产业竞争力,我省三次产业结构也由2002年的14.9∶45.6∶39.5转为2007年的11.5∶49.7∶38.8,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6.3%,总产值突破1.4万亿元。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3.6%。
……
在又好又快中提升
提升,是在持续的基础上,对发展中所遇到的瓶颈的突破和超越。这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新一轮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我省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容之一。
我省在海西建设实践中,推行又好又快、好字当头谋发展,正是这种超越的体现。
省委书记卢展工指出:好字当头谋发展,就是在推动发展的实践中把“好”字放在首要位置,好在快前,快在好中,又好又快。省长黄小晶在省政府2006年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谈到政府部门贯彻落实“四个重在”实践要领时指出:重在提升,要提升认识,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竞争力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在推动总量做大的同时,注重质的提升,努力做优、做精、做强。
我省从降低开发区准入门槛招商引资,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这一稀缺资源作用,可谓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一大提升。
2004年,我省通过治理整顿土地市场,一口气撤销各类开发区196个,核减规划面积84万亩,盘活、收回闲置土地2.38万亩。
在厦门,湖里区迁出老工业区里500余家传统企业,腾出厂房吸引大批高新技术企业、物流企业和各类研发中心,“腾笼换凤”, “腾”出了工业集聚力,“换”来了57%以上的年工业增长率,成功地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省会城市,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法收回闲置厂房和土地开展“二次招商”,把“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这一国家投资强度最高标准作为开发区准入的最低门槛。
在山区县将乐,老工业区土地饱和的情况下,化山区劣势为优势,推掉丘陵兴建开发区,既腾出土地,又不占用一分耕地……
从实施项目带动,到实施项目和品牌一起带动,更是标志着我省向效益型经济发展的跨越——
通过“5·18”、“6·18”、“9·8”等平台,针对本土的产业优势,找准产业链发展的空白点,我省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引进大量富有品牌价值的项目,使之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在山区沙县,政府把环保评估作为项目落户的第一道关,两年否定了近50个污染项目;在沿海龙海,角美开发区对重污染项目说“不”,多个投资上亿元的大项目被婉言拒之门外;即使在招商引资难度很高、急需项目的山区小镇寿宁武曲,也“请”出了十几家污染企业……
品牌带动,是我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一大手笔,它强劲地推动着我省产业的改造升级,推动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的提高。
目前,我省拥有的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数量均居全国第5位,总数从2002年的56个增加到去年的433个;13家企业获得国家出口免验资格。
品牌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虽然全省被认定为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的企业仅为全省企业的0.36%,但产值却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6%;我省首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武夷岩茶获得保护后,每公斤大红袍、名枞单价提高了600多元,仅提升附加值一项,企业和茶农平均每年增收1500万元。
泉州在传统优势的制鞋行业大力实施品牌带动,当地企业拥有全国运动鞋15个中国名牌产品中的11个,全国鞋类出口免验企业的1/2。品牌带动引导传统产业从“数量规模型”渐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寰球、三兴、鸿星尔克、匹克等公司逐渐加大自有品牌产品出口的比例,每双单价比出口平均价高1倍以上;
龙岩机械产业在龙工、龙净等领军品牌的带领下,全行业拥有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国家名牌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预计今年整个产业产值将突破百亿元,到“十一五”末年产值可突破200亿元……
从“筑巢引凤”到“腾笼换凤”,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从“价格竞争”到“品牌竞争”,我省经济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质量的提升中勇敢地克服薄弱环节,大胆超越,经济结构日趋合理,发展后劲日益突出,实现了更加可靠的持续增长,经济总量2004年超6000亿元、 2006年破7000亿元、2007年上9000亿元;财政收入仅用2年时间就完成了“十一五”目标。
此外,在经济发展实现又好又快的同时,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观念深入人心,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节能减排成为政府和企业的共同行动。
我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城市污水处理率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大幅提高,成为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最优、海洋环境状况最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省份之一,生态环境质量名列全国前茅。
创新推动提升
提升能不能实现,关键看创新。只有善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提出新思路,依靠改革创新跃上新的层面,才能够实现新的目标。
创新的基础缘于思想观念的创新。在海西建设的实践中,我省广大干部群众以思想观念的创新为先导,先行先试,开拓奋进,带动体制机制、工作方法、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创新,创造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使很多领域的工作都走在全国前列。
建立“六大员”(即村级农民技术员、计划生育管理员、国土资源规划建设环保协管员、乡村医生、综治协管员、文化协管员)队伍,就是省委、省政府大胆解放思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创举。
自从1999年南平市首创了科技特派员制度之后,我省把加强村级服务力量的这个做法推而广之,在全国率先推行了科技特派员制度和由财政补贴农村“六大员”制度。
“六大员”中的科技人员,每年从省、市、县有关部门、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选派,2005年以来,顺昌、武夷山进行了试点,“六大员”一年一聘,村里人人都可竞聘上岗,并采用结构工资,工作表现差可随时解聘,从机制上保证“六大员”的服务质量。
建立“六大员”队伍立足农村实际,与下派村支书一道形成了“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动联动、一体运作”的农村工作新机制,把“三农”工作落实到了基层。
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考察福建时,对这一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这个制度“有利于农村农业发展、科技推广和应用。这种做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目前,全省共选聘农村“六大员”14万多名。
重在提升的过程中,我省许多体制机制成为全国首创,如发展县域经济中“实施简政放权,赋予各县(市)相当于设区市的经济社会管理审批权限”的“福建模式”;着眼解决劳工与就业问题的“劳务派遣”;还有全面取消农业税、特产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专家服务团……
近年来,闽台各领域的交流合作亮点频出,也是在创新中不断提升的结果。
闽台间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的“五缘”关系由来已久,面对两岸发展的新形势,如何更好地发挥海西区位优势,提升闽台合作发展层次?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求紧密经贸联系、求两岸直接“三通”、求旅游双向对接、求农业全面合作、求文化深入交流、求载体平台建设的“六求”作为。
思路明、方向清,全省上下围绕着拓展“六求”作为开拓思路,大胆先行先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两岸合作的“率先”创举——
率先零关税进口台湾水果,率先扩大台湾农产品准入种类和范围,率先设立台湾农产品、水产品集散中心,率先恢复对台渔工劳务合作,率先实施台湾居民在大陆申办个体工商户,率先入岛举办商品展、图书交易会和文艺公演,率先启动“两门”航线包裹业务,率先开展两岸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交流,率先开展台湾地区居民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这一系列“率先”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创新智慧。
这种不断创新所积累的发展之势,在两岸关系发展面临难得历史机遇的新形势下迅速释放出来。
今年上半年,闽台经贸合作在金融、产业对接、直航等多方面均取得新突破。上半年我省实际利用台资(含第三地转投)9.02亿美元,同比增长25.2%。
厦门机场列入两岸周末包机5个口岸之一,福州机场成为两岸直航包机的备降机场;商务部、海关总署增设厦门大嶝、东山铜陵、晋江深沪、宁德三沙4个对台小额贸易扩大开放试点口岸,宁德港城澳、白马港区、泉州围头港区和莆田秀屿港增辟为直接往来货运口岸;福建被列为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第一批开放区域。
……
在持续中超越、在超越中创新、在创新中提升、在提升中开始更高层次的持续,八闽儿女在各条战线通过这一轮一轮的提升,形成大江奔流似的滚滚之势,推动海西建设不断创造新的业绩,一往无前。
|
|
|
|
|
|